入戶宣傳扶貧政策。(柴達木日報記者 浩爾娃)
海西新聞網訊(柴達木日報記者浩爾娃)“太激動了,允許我小小的驕傲一下,太棒了……”代吉卓瑪朋友圈里這條信息引來許多點贊。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烏蘭縣柯柯鎮東沙溝村駐村干部呼曉齊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呼曉齊的妻子代吉卓瑪在朋友圈里與大家分享著這份喜悅。
“剛得知我丈夫入選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時,心情非常激動,也特別感謝領導、同事和群眾對他的認可,覺得我們夫妻二人聚少離多的生活換來這么至高無上的榮譽是值得的。”代吉卓瑪說。
呼曉齊是團州委干部,2018年4月接受組織安排,來到了烏蘭縣柯柯鎮東沙溝村,今年已是他駐村扶貧的第3個年頭,他的雙腳踏遍東沙溝的每一寸土地,帶領駐村干部苦干實干巧干,用實際行動兌現了“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莊嚴承諾。
“他做事認真細心” “熱心腸” “不管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上都喜歡幫助農牧民” ,這是東沙溝村干部群眾對呼曉齊的一致評價,走訪入戶時總是用“咱家” “咱叔”這樣的親切話語,很快就與老百姓打成一片。通過多次走訪,他逐漸熟悉和了解了當地的民風民俗,與大家混成了“熟臉”,青海話講得越來越地道了,誰家有留守兒童,誰家有殘疾人,他一清二楚,他甚至連村民的綽號也能準確地喊出來,扶貧工作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和配合。
當問起令呼曉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時,他說:“初到東沙溝村,即將迎來國家第三方貧困縣專項退出評估,這就意味著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對村基本情況及14戶建檔立卡戶有全面了解和掌握,當時我實在頭疼。”后來,在走訪中他發現,土地流轉目前是由農戶自種還是由村集體發展種植業成了棘手問題。為了以更穩妥的方式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呼曉齊同村“兩委”多次到農牧林業部門咨詢相關政策、尋求專家指導,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將土地全部流轉用于種植青稞,以“土地流轉+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弱婦本地務工”的模式,帶動了村民穩定增收,村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62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2000余元,建檔立卡戶2020年人均收入達到23135元。
呼曉齊獲此殊榮可謂實至名歸,駐村期間,他以村為家,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理清發展思路,讓村容村貌越來越美,村民生活越來越好。“現在我們會時不時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大家在一起吃吃飯、唱唱歌、跳跳舞,開心得很,我們現在過得就是小康生活呀。”東沙溝村婦聯主席祁延花說。
駐村近三年,看到日新月異的東沙溝村,站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至高無上的表彰,呼曉齊心潮澎湃。“站在人民大會堂里,胸前佩戴著鮮艷的大紅花,我的心情無比激動,無比慶幸!親眼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向全世界莊嚴宣布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作為青海省唯一上臺領獎的先進個人代表,是我一生的榮耀。”呼曉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