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青海日報張華)
從車間走到田間
近幾年,如果你跟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人打聽李富偉,多半會聽到這樣的回答:“他啊,是我們單位的不假,但一直‘流浪’在外,已經好幾年沒有怎么看到過他了!”
聽到這個話,李富偉也只能苦笑,自2013年他被單位派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花石峽鎮掛職工作。2015年9月,果洛掛職工作結束后,李富偉被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推薦、青海省委組織部選派到格爾木市城北村從事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這一干,就到了今天。
李富偉調侃地說:“我從工人老大哥變成農民老大哥好多年啦!”
作為企業派出的扶貧干部,李富偉的背后是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個省屬大型上市國有企業在扶貧工作中擔負起了一個大企業的社會職責——在全省聯點6個貧困村、總投入扶貧資金近800萬元,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和黨員捐款幫扶等機制,從人力物力財力各方面進行支持。
有這樣的堅強后盾,李富偉當然有足夠的底氣,他心里一直裝著臨走時領導給他吃的那顆定心丸:“放手去做,企業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我們就是你的娘家人,有困難隨時回來求助,企業對你的工作全力支持!”
扶貧是個良心活兒
李富偉說,扶貧是個良心活兒,國家下了巨大的力氣要讓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全國一盤棋,扶貧的政策制定得十分詳盡,針對不同的致貧情況給出了明確的脫貧政策進行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扶貧干部的素質、決心和敬業精神對于扶貧的效率和成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城北村的建檔立卡戶桑多發就是第一個從政策中得最大幫扶的貧困戶。
50多歲的桑多發是個聾啞人,2015年,他16歲的獨生子被一場車禍奪去了生命。隨后,桑多發的妻子也棄他而去,至今音訊全無。
身體殘障、家庭破碎的桑多發被村里列為低保戶,失去了生活熱情和工作動力的桑多發就靠微薄的低保費勉強度日。幾年前,年邁的老母親從老家湟中搬到他家,家庭生活更為困難。為了給桑多發的母親辦低保,李富偉的腿都跑細了,他一趟趟跑到相關單位遞交材料,最后事情果真辦成了,桑母拿到第一筆低保金的時候,激動得直流眼淚。
為了給桑多發解決工作問題,李富偉也傷透了腦筋,因為桑多發沒有聽說讀寫的能力,很難與人正常溝通,多年來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就連村里人出去干零活都不愿意帶著他。李富偉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回“娘家”尋求幫助。他回到原單位,找到相關領導說明來意,公司下屬的青海鹽湖三元鉀肥股份有限公司的王建寧總經理一口答應幫助解決問題,馬上就安排桑多發在公司做保潔工作,雖然工資并不是很高,但簽了長期的勞動合同,十分穩定。
在扶貧工作組的幫扶下,桑多發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臉上時常掛著微笑,眼睛里充滿了對生活的憧憬。
孩子是家庭脫貧的希望
李玉龍的家坐落在城北村中心,地理位置好,但家卻不像個家的樣子,一家四口擠在20世紀70年代的兩間土坯房里,房子歪歪斜斜,跟周邊的環境很不搭調。而李玉龍也跟他家的房子有幾分相似,老派、固執、落魄,還一臉滿不在乎垂頭喪氣的神情。
李富偉等幾位扶貧干部來到李玉龍家,希望能幫助這個家庭走出貧困的泥淖。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玉龍態度冷淡,跟他講扶貧相關政策,他也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別人都在鼓勵孩子們讀書,李玉龍卻總是跟兩個正在上高中的女兒說,沒必要太用功,女娃娃家讀書有什么用!他其實是害怕孩子們考上了大學自己沒錢供她們上學。
貧困家庭的孩子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那段時間,李富偉反復往李玉龍家里跑,做他的思想工作,同時著手改善他的生活狀況。
在李富偉等扶貧干部的努力下,2016年,李玉龍一家成為建檔立卡戶,當年領取國家低保金6400元;2016年年底,國家補助6.5萬元,格爾木市委、鹽湖集團、邱少云部隊、汽車二旅、河南商會等幫扶單位共同出錢出物,給李玉龍一家蓋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李富偉又耐心地給李玉龍講“雨露計劃”和“三江源幫扶政策”。慢慢地,李玉龍開始督促兩個女兒努力讀書,也開始積極為患佝僂病的妻子尋醫問藥,地里的枸杞、蔬菜也管理得勤了。
當年,李玉龍的兩個女兒順利考了上大學。四年學習期間,扶貧工作組爭取幫扶政策幫助她們完成了學習,通過“三江源幫扶政策”得到教育補助2萬元,通過國家“雨露計劃”得到教育補助4.8萬元,鹽湖集團資助1萬元。2020年,李玉龍的兩個女兒順利畢業了,現在都走上了公益性崗位,有了工資收入。另外,扶貧工作隊還幫助銷售李玉龍種植的枸杞和藜麥,讓他徹底沒有了后顧之憂。
現在的李玉龍無論走到哪里,見人就講共產黨好、國家政策好,讓他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理想的種子撒向大地
2021年年初,精準扶貧工作勝利結束,但李富偉卻沒有離開,成為鄉村振興第一書記繼續扎根城北村。
李富偉一刻也不能忘記上一任書記張述瑞同志臨走時對他說的話:“富偉啊,城北村是個好村子,民風淳樸,人心向善,應該過上更富裕的日子。精準扶貧工作之后,鄉村振興工作才剛剛開頭,可惜我要退休了,未來,要靠你帶著大伙振興城北奔小康啦,拜托啦!”
李富偉每想到老書記語重心長的話,就在心里暗下決心,一定要帶著大伙奔小康!
從精準扶貧到鄉村振興,駐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和心態也要有所轉變。扶貧是幫扶貧困家庭脫離貧窮和困境,但鄉村振興是一個更大的命題,更大的挑戰,需要工作人員有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格局、明確的目標和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它服務的對象不僅是幾戶幾十戶貧困家庭,而是整個村莊,整個農村大地。
城北村怎樣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展現實力,干部們怎樣帶領大家奔小康、實現全村富裕呢?
李富偉早就想好了,他想利用村里的有效資源,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村里那片閑置的4.7公頃林草地上做文章,他要在這里建光伏發電站。
李富偉到山東魯能集團格爾木光伏電站找到一位工程師朋友,認真又嚴肅地跟他談起自己的想法。工程師朋友很熱情,馬上給他講了項目的可行性,并為他提供了山東地區光伏建設項目的政府補助以及電價等一些數據。
李富偉帶著這些信息和數據回到村里,立即召開會議,他把自己的想法、國家的政策以及得到的一些數據匯總在一起講給同事們聽。參會的干部情緒都很激動,大家認為這個項目可行,首先,建光伏發電站是國家近年來極力提倡的;其次,山東魯能光伏公司在本地有光伏電站,就相當于有了技術依靠;第三,他們打算建光伏電站的地方位于城北村西端,離格爾木河有250米,距離215國道約2公里,距離市區中心6公里,無論是地理位置和面積都很符合建立小型光伏電站的要求。
接著,李富偉和他的同事們開始做“城北村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光伏電站項目”的可行性方案,請專家預算了投入成本和產出效益。
這一段時間,李富偉一心撲在“光伏電站”這件事上,走路在想,吃飯在想,有時坐在辦公室里拿著紙和筆畫來畫去、算來算去,整個人像著了魔。
都說心心念念,必有回響。
李富偉把這個想法跟有關專家探討了多次,又跟相關領導匯報,都得到了肯定,他馬上撰寫了項目申請報告并遞交到相關部門。
一切都在順利地推進。李富偉說,等待的時間不會太長。他的眼光盯著村里那4.7公頃林草地,同時也盯著外界有關光伏電站的信息,他把近年來在上海、深圳、無錫等地召開的光伏大會、光伏展覽會信息搜來一遍遍地觀看和研究。他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項目就會落地,這個項目所產生的效益就會造福整個城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