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青海日報)這里是身處青藏高原西部的“世界第三極”,從深邃的歷史深處一路走來,置身于蒼莽浩瀚的柴達木盆地懷抱之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汲取著這塊無垠大域的自然和人文養分,在艱辛跋涉前行中延續著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薪火。
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強力推動下,海西州各族兒女用心、用情、用力厚植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沃土,以此凝聚民族團結進步之魂、集聚民族團結進步之力,在縱橫八百里的遼闊土地上,揮灑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如椽巨筆,以持恒發力、久久為功,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永恒主題,譜寫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篇章,使柴達木盆地這塊亙古之域在穿越歷史中煥發出時代異彩、綻放出時代榮光、生發出無限希望,彰顯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濃厚基礎和光明前景。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筑起相擁相扶相親相愛的“石榴籽家園”
海西州是一個具有典型特征的移民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是青海省區域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州,也是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有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等44個民族,常住人口46 .83萬,共同組成了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這個地域遼闊的民族大家園,地處青、甘、新、藏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就是貫穿南北絲綢之路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連接西藏、新疆和甘肅的重要支點和西部腹地的交通樞紐,也是支援和穩定西藏、新疆的重要保障基地。
無數春秋寒暑,歷盡沐風櫛雨,這里的各民族群眾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引下,交往交流交融,早已形成了“血濃于水”、“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誼;在心相通、情相依、意相連中,構成了民族團結進步的血脈;在互幫互助、相親相愛,“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共同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賦予的各項責任、使命和擔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如燃燒的火炬,引領著全州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傾情助力,推動全州創建工作走深走實,凝聚起推動自治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在瀚海戈壁深處奏響八方和聲,筑起富有海西特色的創建路徑,建起富有時代內涵的鞏固提升平臺,營造出各民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態勢。以永遠在路上的精氣神,向遠方延伸出驛路繁花、滿目芳菲。
一磚一瓦、一沙一石,為海西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托起了“廣廈”,筑起了坦途,夯實了根基。
這塊無垠之域、蒼莽之境,自建政之日起,就把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播撒在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才得以率先托舉起創業的柴達木、發展的柴達木、繁榮的柴達木,并以此為基締造出至今依然熠熠生輝的柴達木精神譜系。在厚植、深耕民族團結進步沃土的基礎上,早已攜手鑄造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西州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全面完整準確把握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深化落實國家穩疆固藏戰略、創新推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謀劃、突出重點、綜合施策,舉全州之力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以創建的巨筆描繪出絢麗畫卷,在海西州千里沃野舒展開來。
跋涉的足跡固化為里程的站點。2017年12月,經國家民委考核驗收,海西州數載辛勤耕耘,贏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的桂冠。沒有絲毫懈怠,更得乘勢躍進。2018年起,海西州堅持創建工作力度不減、標準不降、動作不走樣,全面啟動實施創建成果鞏固提升工程。站在新起點,矚目新高度,明確提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文化自信和繁榮、探索穩疆固藏新體制機制、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諸多方面爭排頭、作示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迅速轉化成為全州上下、各族各界群眾的共同意志和行動自覺,向全域的四野八荒吹響新的進發號角,在新時代、新起點向“新高地”,排成奮發不息的雁陣,向上張開奮飛的羽翼。
這是一條于艱辛付出中汗水凝聚的路徑,也是一條憑創建聚力、憑創建凝心,換來綻放希望與活力的路徑。
創建工作的鞏固提升工程已然生發良效。截至目前,海西州格爾木市長江源村等8個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教育基地);德令哈市建設路社區等7個單位被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全州7個地區全部考核命名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市、區);命名全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示范單位244個,屆滿先進單位、示范單位復檢復驗通過率保持在99%以上……
海西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是一個從長江源頭極端艱苦地區搬遷下來的藏族村莊。村民普布桑周一家以前全靠放牧牛羊維持生計,搬遷到現在的新家后,普布桑周在當地其他民族鄉親的引領支持下,從事運輸和建筑行業,全家的收入較前增收了幾倍之多。從搬來心里感到人地兩疏,在其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變為親如一家,普布桑周親身感觸到民族團結進步力量給自家生產生活帶來的巨變,以身體力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自然而然融匯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
鑄魂培根,創新提質,發展成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聚力賦能
海西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鞏固提升工程在走深走實中,為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掘出另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于精神、源于心靈的“資源富礦”,在實際發展中已經呈現出越來越強大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海西故事、海西特色、海西路徑、海西經驗……帶著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賦予的巨大能量,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貢獻出海西智慧、海西力量。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為創新發展鋪出“固本強基”之路,發展成色更足、發展后勁更韌。
海西州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的實際州情,以國家宏觀戰略布局為引領,將選準做大做優產業“蛋糕”作為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切入口和發力點,圍繞轉型提質和高質量發展,不斷建立和日臻完善“4+ 3 + 3”現代產業發展體系,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實施“一優兩高”戰略,以產業“四地”建設開路搭臺,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潛能,轉化為凝聚人心、改善民生、推動發展的實際效能。2021年度,全州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13 .78億元,增長4.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121元,增長6.5% 。以發展的后勁和韌性,頂住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交織帶來的沉重壓力,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集聚起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信心和磅礴偉力。
創建成果在鞏固提升中發揮“奇效”,以改革開放敞開懷抱,“活力海西”“希望海西”煥發出萬千氣象、雄厚“底氣”。
以“開放柴達木”鑄魂塑形,積極投身國家“一帶一路”和產業“四地”建設,全面融入以國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功開通7列中歐班列、9列南向通道鐵海聯運班列……海西有機枸杞、儲熱熔鹽、氯化鎂等產品出口創匯實現新突破,出口貿易額累計達23 .26億元。與國家部委、浙江省、央企合作交流,累計實施對口援建項目166個,援建資金達11 .2億元,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民生福祉,以由內而外的交往、交流、交融,拓展出新的發展空間,賦予和豐富了創建提升的新方式、新內容、新路徑、新篇章。
創新提升開出新境界,賦能產業外化新能效。民族團結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科技創新沿著新體制機制的軌道快速前行,創建提升為創新發展注入了空前的自信力和創造力。推進科技型和高技術企業“兩個倍增”工程,建成各類科技創新平臺178個,累計取得科技創新成果208項,全州科技貢獻率達55%,特級高純燒結鎂砂等一批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努力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形成的巨大推力,顯化成為堅強的信念、追逐的力量。
“四種經濟形態”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營造的沃土深深扎根。“數字經濟”綻放異彩,“5G+智能鹽湖”示范項目落地運營,“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等重點項目提速推進,助推傳統產業邁向轉型發展之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字號”產業加速跟進,以轉型增效贏得發展先機。
構建現代農牧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牧業,建成綠色有機農牧業種、養基地48個,規模化設施農業種植基地8個,開發枸杞、藜麥等特色生物精深加工系列產品達百余種,規;、效益化現代農牧業發展已經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蹚出“海西路徑”。
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一路緊鑼密鼓。海西域內的青山綠水和風物文化,鋪開生態文化旅游巨幅篇章。 2021年全州共接待游客1446 .1萬人次,同比增長7 .1%;旅游收入達76 .23億元,同比增長8 .4% 。生態文化旅游的一路上揚、高質量發展,成為惠及各族群眾增加收入、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促進了經濟和產業發展,增進了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
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步伐鏗鏘。草原生態修復、濕地保護與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傾力有序推進,重點水源涵養功能得到提升。循環發展理念深化根須,構建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融合鹽湖化工、油氣化工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多產業橫向擴展、縱向延伸的循環型工業體系,循環經濟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提升架起了“四梁八柱”,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不負囑托,擔當使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盆地隆起『新高地』
憑借民族團結進步這股看似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海西州各族各界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凝聚在一起,以理想、信念、意識的高度一致,在千里柴達木盆地點燃起經久不息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火焰,引領這里的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精神的感召下,將自己的夢想和追求,自覺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潮中,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匯聚起磅礴力量,迸發出無限生機活力。
而這一切生動圖景的產生,于內在的動力之源分明與海西州強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果的鞏固提升、健全完善長效機制息息相關。
——通過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以“五個認同”“四史”教育,常態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鞏固拓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立足新時代、新起點,以長效機制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打好創建工作“持久戰”;以強化思想引導為關鍵,打好創建工作“攻心戰”;以落實落細民族政策為核心,打好創建工作“陣地戰”,創建工作的鞏固提升整體質量和水平踏上了新的臺階、提升到新的高度。
——探索建立“1811基礎工程”推進機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發展,形成政治引領、黨建統引、黨政問責、社會同創的工作新格局。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妥善處理好統一和自治、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關系,引導各族各界群眾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心轉化為干事創業的激情,轉化為鮮活實踐中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持續開展法律“七進”活動,深入貫徹落實《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修訂完善自治條例,建立健全自治法規體系,縱深推進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將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各民族合法權益得到全方位保障。
——以有形、有感、有效的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搭橋梁、建平臺,把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塑造于個人成長的全程;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每個民族、每個領域、每個人“聯起來”、與不斷增進的民生福祉“聯起來”,讓各族群眾共享和諧穩定、改革發展成果,各族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
借助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在不斷鞏固提升中產生的巨大能量和強勁推力,海西州以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作為新起點,在推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煥發出新氣象,展現出新作為,激發出新希望。
堅持將財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 .5%以內,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不斷攀升,率先在全省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驗收;優質醫療衛生服務保障能力日益增強,州縣鄉村四級衛生機構覆蓋面達到100%;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三館一站”覆蓋率達到120%;社保提標擴面,養老保障、社會救助等民生保障扎實有力,全州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堅持在全面小康路上不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十三五”期間,投入各類巨額扶貧資金實施脫貧攻堅行動,在全國“三區三州”率先實現全域整體脫貧,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完善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構建“1+6 +5+N”政策體系,鄉村振興一路蹄疾步穩,共同富裕之路在海西州各族群眾腳下越走越寬、漸行漸好……一個個民生福祉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筑起了一路上行的階梯,為創建的鞏固提升注入了綿綿不竭的源頭活水。
家住海西州烏蘭縣柯柯鎮西沙溝村的回族群眾蘇世福說,自家的日子已不僅僅是好過了,而是充滿了幸福感和獲得感,民族團結進步撐起了好日子,鄉親們也更加珍惜民族團結進步帶來的一片和諧。
今日之海西,這里的各族人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勇毅和自信,處處都能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迸發出的思想引領力、示范帶動力、全民共創力;處處都能感觸到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之樹呈現枝繁葉茂,綠染瀚海戈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時代大主題已成為響徹海西大地的永恒激昂旋律,成為海西各族人民馳而不息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