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綜合消息:長調悠揚、奶茶飄香,八月的茶卡大草原猶如一幅綠色長卷,揮灑著牧野如畫的詩篇。駿馬追風、哈達傳情,豪情萬丈的那達慕盛會奏響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鄉村振興事業的華麗樂章。
希里溝鎮河東村坐落于美麗的泉水灣邊,是烏蘭縣希里溝鎮鄉村振興發展的一面旗幟。在發展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河東村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積極探索“守綠換金”“添綠增金”“點綠成金”“借綠生金”的發展模式,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壯大“美麗經濟”,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百姓生活的增長點。
作為撒拉族聚居村,民族美食別具一格,民族風情獨特濃厚。2021年,河東村依托“全國森林鄉村”資源稟賦,申請鄉村振興項目,投資750萬元建設河東村撒拉族民俗風情園,探索“撒拉風情”品牌,內設餐飲、娛樂、觀光等功能區,打造品撒拉宴、住撒拉屋、購撒拉特產的特色鄉村游,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預計每年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解決就業崗位8-12人,產生社會效益達30余萬元,以產業優勢發展加快強村富民步伐。
“下一步,河東村將以黨建引領帶路子、精準施策邁步子,充分發揮地域特色優勢,做優做強撒拉族民俗風情園。以泉水灣沙漠公園、都蘭湖濕地公園、希里溝古城墻、希里溝鎮民俗文化館等為依托,‘第一書記聯盟’為契機,打造旅游產業帶,輻射帶動村內家庭賓館、民宿旅游、農產品采摘等附屬延伸的服務型產業發展,豐富旅游業態,實現百姓在家門口就業的美好愿景,力爭將河東村打造成我鎮展示產業發展成果的‘特色窗口’,走向‘留住游客、帶動增收’的鄉村振興路。”黨委副書記石榮采訪時說道。村民韓法土梅說:“以前出門在外的日子,家里也操心不上,工作不好找,收入也不穩定。現在好了,我們開了撒拉族民俗風情園,我不出村子就可以上班了,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柯柯鎮南沙溝村活躍著一支農機服務隊。他們從犁地、耕田到收割,“一條龍”為柯柯鎮廣大種植戶提供便捷的服務,深受老百姓歡迎。2022年3月柯柯鎮南沙溝村在2022年“一號文件”啟示下,以“服務三農”為抓手,回到田間“找機遇”,依托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了一支服務當地春耕秋收的“鋼鐵隊伍”,創建了“支部+股份經濟業合作社+農戶”的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發展模式,向村民提供耕、種、收等社會化服務,走出了一條蒸蒸日上的致富之路。“比起下力,機器要快得多,現在干一項農活,原先至少要五天才干得完,而如今有了機器,幾個小時就能干完”農機隊農機手王剛雙手緊緊握住機器手柄,推著犁地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機器駛過,一行行標準的田地躍然眼前。“我們農機隊現有3臺大馬力拖拉機、3套液壓翻轉犁、2臺旋播機,翻犁起壟都快,除了村頭的活路,其他村的也會請我們去幫忙干”。從會種地到“慧”種地,南沙溝村農機服務隊共動用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等8臺農機具,耕種小麥等農作物1800余畝。2022年,南沙溝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盈利55.7萬元,為101戶村民分紅10.1萬元,同時也為村干部發放獎勵資金3.89萬元,為他們送上黨組織的關懷,著力形成齊心協力、堅定信心壯大農機服務隊產業的良好局面。“新的一年,咱們再加把勁兒,以最強號召力帶動群眾拓寬增收渠道,帶動更多群眾致富,做大‘分紅蛋糕’,讓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來越紅火。”南沙溝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杜國帥信心滿滿。
茶卡鎮巴音村、茶卡村在浙江援青的指導幫扶下,積極探索實踐“精品民俗、民宿聚落”新模式,著力發展民宿產業。從2019起到現在,經歷了考察學習、規劃打造、品質提升、學習培訓后,旅游服務產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民宿經濟發展中,以前的土房子都新建成了小洋樓,里面設施配備齊全、裝修風格獨特,深受游客青睞。今年,為了迎接茶卡景區旅游高峰期,更好的滿足廣大游客的需求,從4月份開始,巴音村、茶卡村村民紛紛給自家的民宿披新衣、換新裝,進一步提升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水平,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服務體驗。在文化內涵、風情特色、深度體驗、貼心服務等多重魅力加持下,民宿已成為烏蘭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為了吸引八方來客,還借鑒省內外特色民宿先進經驗和做法,升級改造公共休息區、修整完善周圍綠化,提升“顏值”邂逅游人。和泥、刷漆、裝吊頂……巴音村盛圓家庭旅館的老板盛廷海正在為翻修自家民宿而忙碌著,為提升旅游接待服務能力,他花費將近20萬左右,將自己原本陳舊的客房、公共休息區重新升級改造,拆除了老舊的電視機,換上了更受年輕人喜愛的投影儀,迎接旅游旺季的到來。“以前的客房已經用了七八年了,別說游客,我自己都不想住,看到今年全國旅游紅火,我想今年我們茶卡的旅游也不會太差,就想著花點錢重新升級一下”。雖然付出了不少代價,但是接待質量提高了,盛廷海認為很值得,也很有信心。目前,茶卡鎮已發展民宿和家庭賓館400余家,背靠茶卡鹽湖景區和天空壹號景區,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民宿小鎮、年輕人追捧的網紅新地標。極大的拉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率和經濟收入,農牧民群眾在政府的幫扶支持下吃上了旅游飯,真正享受到了旅游業發展的紅利。
銅普鎮都蘭河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農業村,村民們主要依靠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經濟。近年來,在烏蘭縣的大力支持和浙江省湖州市的對口援青項目幫扶下,建成了“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鹽雕車間”并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鹽雕產品的品質不斷提升。走進烏蘭縣銅普鎮都蘭河村鹽雕車間,村民們以當地盛產的茶卡大青鹽為原料,加工生產鹽雕產品。車間里,鄉親們有的在揉和鹽雕鹽料、有的在鹽雕模具中填實色彩鹽料,有的為鹽雕產品上色包裝……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鹽雕作品在他們的巧手中“魔幻”成形。幾年來,從這里生產出的鹽雕產品與“茶卡鹽湖一號景區”簽訂幫扶協議后,都蘭河村鹽雕產品一路走紅,F如今,都蘭河村成為了“海西州青年創業就業見習基地”“海西州婦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依托大青鹽的優勢,都蘭河村的鄉親們制作鹽雕產品深受游客喜愛。除了工藝品,都蘭河村還將鹽裝進熱敷袋中,開發鹽產品附屬價值,發展脫貧后續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展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今天的烏蘭,將緊緊圍繞興產業、促就業、帶民富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稟賦,著力在“產業興旺”上做文章,大力發展高產、高效、優質的高原特色產業基地,逐步邁向助農增收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烏蘭縣四鎮立足本地實際和農牧業發展現狀,推進各具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為實施鄉村振興聚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