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翡翠湖景區。
“柴達木之夏”文藝演出上的精彩表演。中國民族報記者 海寧 攝
柴旦鎮翡翠旅游步行街上,商戶在售賣當地特產。中國民族報記者 海寧 攝
柴旦村產業園里,布草清洗廠職工在工作。 中國民族報記者 海寧 攝
端午節當天,人民路社區組織群眾包粽子。
柴旦村光影之城。
海西新聞網訊(中國民族報 記者 海寧)大柴旦行政委員會(以下簡稱“行委”)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一個正縣級派出機構,地處柴達木盆地北緣,是北往甘肅、西進新疆、南通西藏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青海有名的旅游城鎮。共有2個村5個社區,漢、蒙古、藏、哈薩克等14個民族在這里和諧共居。
近年來,大柴旦工行委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黨的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結合起來,深入實施“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行動,走出了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民族團結進步新路子。
強化黨建引領,推動全域創建
行走在大柴旦行委的街頭巷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等標語隨處可見,以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為主題的文化墻醒目多彩。在大柴旦民族團結文化廣場上,人們跟著音樂律動,跳舞的人盡興,旁觀的人也開心。“在這里可以跳廣場舞、鍛煉身體,生活越過越好!”附近居民說。
這句話道出了當地人的心聲。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民族團結進步,關鍵要轉化為百姓看得見、享受到的實在成果。大柴旦行委民宗局積極爭取民族團結專項資金85萬元,打造大柴旦民族團結文化廣場,促進各民族文化交融,和諧共處,便是民族團結創建的生動縮影。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近年來,大柴旦工行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把黨的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一體推進,呈現出民族團結、民風文明、社會和諧的良好風貌。
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是全面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大柴旦工行委把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列入工行委重要議事日程,細化落實責任,定任務、定進度、定責任、定考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政治巡察、政績考核。
“我們建立縣級領導分片包干、聯點共建工作機制,積極構建‘黨委統一領導、行委依法管理、創建辦綜合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的創建工作領導體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大柴旦工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桂家學說。
在推進創建工作過程中,大柴旦工委秉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理念,深入推進創建“十一進”活動,培育打造各行業各領域旗幟標桿,創建工作實現全覆蓋。截至目前,創建先進鎮、機關、村(社區)達標率鞏固在90%以上,涌現出國家級、省級、州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9個、模范個人34名。其中,榮獲省級模范集體1個、州級8個;國家級模范個人1名、省級1名、州級32名。
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增收致富
隨著青甘大環線旅游熱度提升,大柴旦成為眾多游客自駕游的目的地之一,水上雅丹、雪山溫泉、翡翠湖等景點游人如織。
走進柴旦村的蒙古族特色家庭旅館,女主人烏蘭英正忙著整理客房。“開家庭旅館已經3年了,每年旅游旺季有四五萬元的收入。”烏蘭英說,家庭旅館讓一家人過上了富足生活。
像烏蘭英這樣依靠旅游業改善生活的農牧民,在當地還有很多。近年來,大柴旦工行委依托優質的文旅資源和突出的區位條件,推進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建設,旅游業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
在柴旦村產業園布草清洗廠,寬敞明亮的洗滌車間里,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清點、洗滌、熨燙、整備……一條條雪白的床單經高溫消毒后熨燙平整。這里每個月能提供2.7萬張床位的整套被單。
布草清洗廠是柴旦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鄉村振興的項目之一。2018年,駐柴旦村原“第一書記”旦木登盯準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契機,號召村“兩委”班子開辦大柴旦布草清洗廠。這些年,布草清洗廠年收入不斷攀升,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每年光布草這一項,就能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益,這些錢用來繳納村民的醫保和繼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下一步,我們將打造品牌凈化水廠和倉儲物流廠建設項目,產業園區已經基本建成,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駐柴旦村“第一書記”陶進寶說,柴旦村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凝聚人心、增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家庭旅館、觀光旅游等特色產業,村民生活越來越好。
“我們以發展生態旅游為方向,編制完成‘十四五’旅游規劃,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加快重點旅游項目建設,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實現了3A、4A級景區‘零’突破。”大柴旦行政委員會副主任孟克巴特爾說,大柴旦申報“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市場創建項目9個,大柴旦·紹興文化旅游推介會簽約項目4個,紅崖火星村開工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及智慧旅游項目建成,翡翠旅游步行街被評為“省級特色步行街”,近年來,累計接待游客373.7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72億元。
為推動地區產業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大柴旦行委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緊扣鹽湖化工、煤炭開采、有色金屬、精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高原特色旅游“七大支柱產業”,招商引資謀劃“細”、推動“深”、落地“實”。
作為牧業較發達的地區,大柴旦行委還積極融入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編制完成鄉村振興、農牧業現代化發展、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3個規劃,扎實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加快農畜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培育省級重點農牧龍頭企業1家,榮獲“神奇柴達木優品”稱號的企業2家,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4.11萬畝;牲畜存欄6.09萬頭(只)、出欄2.83萬頭(只),農牧業逐步走上高質高效發展軌道。
推動產業發展,還需要政府扶持。近年來,大柴旦行委爭取工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2.5億元,落實減稅降費6.24億元,“政銀企”對接發放貸款11.56億元,實現上下游產業對接45.72億元。大柴旦行委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穩增長、促投資的主要抓手,列入全州年度計劃的56個重點項目,開工率55%。編制完成“十四五”規劃,梳理備案項目88項,總投資達101.8億元。爭取衛生健康、生態治理、城鎮設施等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30個,資金2.37億元。對標產業“四地”建設方向,編制完成鹽湖產業基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承接方案(初稿),“四地”建設思想更加統一、路徑更加清晰。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大柴旦行委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穩步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截至目前,申請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15個,動員鼓勵區內礦山企業投入資金約2638萬元、修復治理面積1516公頃,祁連山南麓大柴旦片區136個問題圖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增進民生福祉,共享幸福生活
駕車從柴旦鎮向西奔馳,車窗外蒼莽的戈壁向遠處延伸。經過90分鐘車程,馬海村映入眼簾。順著村里的硬化路向前走,一排排白墻紅瓦的房屋出現在眼前,整齊的街道與房屋映著湛藍的天空,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舒展開來。搬遷到這里之前,村民們過著游牧生活,牲畜走到哪里,哪里就成為臨時的家。
“從前村子落后、貧窮,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馬海村原黨支部書記焦力保利德說。2009年,依托“黨政軍企共建”項目,村民們從土坯房搬進了磚混房新居。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健身器材、籃球場地、群眾文化廣場、學校、衛生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現在的生活是真好,這是我們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馬海村黨支部書記努爾哈力說,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中,黨支部率先垂范,帶領村民積極投工投勞,共建美好家園。如今,村民的觀念改變了,村子變美了,人心凝聚了,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
近年來,大柴旦編制完成《鄉村振興規劃(初稿)》,完成兩村清產核資、股權設置等改革,深入實施“興企聯村1+1”行動和“村村示范+整體提升”工程,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質量和成色。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脫貧摘帽、實現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的先導工程,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州政策機遇,重點實施了一批大項目,推動村內水、路等提檔升級,學校、衛生院、群眾文化廣場、村委會黨群服務中心等陸續建成使用,百姓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逐步提升,兜底政策也有保障。大柴旦持續健全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擴大兜底覆蓋面,“五大險種”基本實現全覆蓋,最低生活保障金、養老補助和高齡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實現了“應保盡保”。
為進一步提升群眾健康水平,大柴旦行委以“健康柴旦”建設為目標,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加快醫療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進程,?坡撁私ㄔO成效顯著,疾控中心現代化體系、婦幼保健院項目全部建成。五年來,大柴旦行委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增加至7張、人均預期壽命增長至74.5歲。
深化宣傳教育,夯實思想基礎
阿依古麗是從馬海村走出的大學生,2021年畢業,如今在柴旦鎮人民政府工作。像阿依古麗這樣的大學生,馬海村共有34個。
“以前村民的受教育程度低,都不愿意送孩子去讀書。”阿依古麗說,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村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加上村里有了學校,村民的綜合素質也有所提高。
近年來,大柴旦工行委編制完成《教育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穩步落實教育信息化、教育質量提升兩個“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深化課程改革,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校長聘用改革。2022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殘疾兒童入學率均達到100%,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
“父母經常說,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不但有房住、能吃飽穿暖,還有學上,他們一直鼓勵我要好好學習、回報社會。”阿依古麗說。
不僅上學有保障,大柴旦行委還認真落實就業創業優惠政策,積極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全力以赴穩就業促增收。五年來,各類企業為各民族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800個、開展培訓1120次,實現勞務輸出548人。
“孩子有了學上,走出戈壁,又返回來建設戈壁,讓大柴旦發展越來越好。”孟克巴特爾說,大柴旦工行委通過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僅在學校,也在整個社會面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
為達到良好效果,大柴旦工行委豐富線上線下宣教形式,搭建行政委員會門戶網站+柴旦先鋒公眾號+全區黨員QQ群、微信群+紅旗峰大講堂、流動學習驛站+遠程教育終端+手機協同通信等“六位一體”學習平臺,在公路沿線、城鎮周邊、街邊巷道等醒目位置和人流密集區域,設立燈箱廣告牌、大型戶外宣傳欄,大力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建設。還充分利用“紅旗峰大講堂”、烈士陵園等紅色資源,注重分類施教,全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近年來,大柴旦工委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創了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下一步,我們將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為契機,筑起新青海精神的柴達木高地,推動大柴旦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建設呈現新氣象、取得新成效。”大柴旦工委書記孫剛說。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大柴旦工委創建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