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柴達木日報 記者 田格斯 通訊員 鮮玉萍)烏蘭縣希里溝鎮河東村流傳著一句話“有事就找馮書記。”牛羊丟了、水管爆了、屋頂漏水了……村民遇到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馮一雄,跑得勤了,這個不會說方言的第一書記和村民熟悉得像一家人。
馮一雄是海西州氣象局的一名員工,自2021年8月任河東村第一書記以來,他始終牢記工作職責,沉下身子,扎根農村,走村入戶了解情況、傾聽民意,想辦法、出主意、抓落實,帶動河東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帶班子、強隊伍,駐村先要“鑄魂”
馮一雄剛到村里時,村“兩委”干部有的年齡大,有的想辭職,還有的不會干,黨組織凝聚力欠缺,黨建引領工作方面比較乏力。為徹底解決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的問題,他先從班子建設抓起,全身心投入村“兩委”屆中調整補選工作,認真細致地學習政策、程序,廣泛征集意見、建議,積極動員本村年輕的返鄉創業者、致富帶頭人等參加屆中調整補選,為順利完成換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F在的河東村“兩委”老中青結構梯隊合理,既有熟悉村情民意、善解復雜矛盾的‘老桿子’,又有善經營、懂技術的‘新生代’,村黨組織戰斗堡壘力量得到了顯著增強。”馮一雄介紹。
班子建強后,如何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成了擺在馮一雄面前的難題,在充分了解河東村實際情況和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建議后,他開設第一書記小課堂,圍繞黨史知識、防返貧政策、鄉村振興等內容,通過邀請專家授課、第一書記開課、村干部輪流講課等方式,為全村黨員干部補足精神之鈣,拓寬視野之“鏡”。探索推進在家黨員積分制管理,把黨員參加“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情況作為積分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加大黨員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救災等方面的賦分比重,引導黨員“亮身份”“唱主角”。同時,開展“流動黨員歸巢”行動,全面摸排流動黨員信息,組織村干部與流動黨員“1+N結對子”,通過微信群等工具,定期宣傳政策信息、交流學習心得、分享致富經驗,讓黨員無論在哪里都能找到組織找到家。
解民憂、惠民生,駐村貴在“注情”
“村民馬某患腦梗長期臥床,家庭負擔較重。”“村民王某父親早亡,母親失聯多年,需定期走訪慰問。”“村民韓某家中房屋年久失修,無力承擔修復費用,需申請廉租房……”打開馮一雄的駐村日記,里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走村入戶時了解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剛來村里的那段時間,為盡快了解河東村基本情況,馮一雄每天一上班把包一放、袖子一挽,騎著“小電驢”挨家挨戶實地走訪了解村情民意,與村民面對面拉家常、話發展,認真了解村民所需所想所盼,解決村民實際問題。
兩年來,從落實低保、大病救助、牛羊保險等惠民政策,到幫老人買菜送藥、勸學助學、糾紛調解等與村民相關的大小事,馮一雄像擰緊了發條的鐘表,在村里轉個不停。在他的帶領下,村里新建、更換路燈170余盞,切實解決村民夜間出行不方便的問題;拓寬農村道路建設,完成長3.56公里的道路鋪油工程;改建垃圾集中處理點6個,完成巷道亂堆亂放和非正規垃圾點整治;申請40余萬元維修河東大橋,解決因汛期降水及水庫泄洪形成的橋梁安全隱患等等,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興產業、增內勁,駐村重在“助村”
“河東村傳統種養殖產業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優勢產業,僅依靠農戶自身發展,規模小、難度大、風險高,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鞏固脫貧成果壓力較大。”馮一雄介紹。
針對國家森林鄉村、撒拉族聚居村等特點,馮一雄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干部前往海東、西寧等地參觀學習,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找準產業發展著力點,積極摸索黨建引領生態民俗旅游發展、共同致富的新路子。2021年,申請鄉村振興項目,投資750萬元建成河東村撒拉族民俗風情園,打造品撒拉宴、住撒拉屋,賞撒拉歌舞、購撒拉特產的特色鄉村游,全方位打響“撒拉風情”招牌,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預計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解決就業崗位6—8人。
兩年的時間,撲下身子、向下生根的第一書記,認識了農村,經受了鍛煉,在基層沃土的滋養下已然變得“枝繁葉茂”。馮一雄用使命擔當踐行組織的信任與重托,用腳步和汗水書寫為民真情,贏得了全村人的信賴和贊譽。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在新征程的賽道上,馮一雄和河東村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