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薪
杭州的錢塘江洶涌澎湃,巨浪翻滾,蕩人心魄,蒼茫一片,滾滾東去,而與杭州相距五千里外的德令哈,境內巴音河卻是清澈潔凈,碧波盈盈,波平浪靜,淙淙流淌。
一條河與一個人一樣,也有它的出生、歸宿和跌宕起伏的命運。錢塘江出新安,流經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蜿蜒流入東海,云蒸霞蔚,浩渺不知所終。
巴音河,源出祁連山系哈爾拜山南坡,流經澤令溝、尕海、戈壁,穿過德令哈,像一條玉帶,將德令哈城區一分為二,再一路向南蜿蜒而去,最后注入可魯克湖。
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德令哈”系蒙古語“阿力騰德令哈”音譯,意為“金色世界”。歷史上,古羌族群、吐谷渾王國、吐蕃、東蒙古土默特部、西蒙古和碩特部,都曾進駐柴達木盆地,在這里留下生活的足跡和文化的印痕?梢韵胂,當年他們第一次在這片浩瀚荒涼的戈壁灘上,發現這條像綠翡翠般晶瑩剔透的巴音河,激動的心情一定是難以言表的。他們依偎著巴音河定居下來,巴音河哺育著他們世世代代的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巴音河邊的德令哈,由一個農牧業村,成長為一個縣城,一個歐洲式的新興城市,成為青海高原上一塊搖曳著溫馨詩情的綠洲。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今德令哈的知名度,似乎與當代詩人海子有關,與海子那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有關。在中國古代的文學長河中,一首雋永的古詩詞,讓人記住一個城市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一首現代詩捧紅一個城市的例子并不多見。
海子,這位孤獨的天才詩人,僅僅在德令哈待了一天一夜,寫下了一首詩,且令人印象深刻,根深蒂固,長久揮之不去,讓德令哈被人銘記,千里萬里前來朝圣。這首詩更讓德令哈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芒,被譽為柴達木盆地一顆璀璨的明珠。
世間的許多東西是講緣分的,世上的人也一樣。
巴音河和錢塘江,德令哈和杭州,雖然相隔數千里,一東一西,一邊是杏花春雨的秀麗江南,一邊是昆侖山在左、祁連山在右的高原小城,卻因國家的東西部對口支援戰略政策而結緣。
從2010年至今,浙江援青共實施改善條件、教育就業、醫療衛生、特色產業、生態環境、人才智力、基層組織建設和交流、交往、交融等七大類60余個項目。其中,圍繞枸杞、牦牛、大棚種植業、特色養殖業等德令哈市的支柱農牧產業,優選精選一批帶動性強、特色優勢明顯的農牧業產業化項目,累計發放農牧業產業化援助資金2765萬余元,實施產業幫扶項目84個,促進了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民致富。此外,眾人拾柴火焰高,杭州市社會各界共計捐贈約4900萬元,助力德令哈市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歷史性地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援青過程中,“輸血”更需“造血”。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資本、農民變股民,“造血”形成的“再生能力”,往往能迸發出更強的力量。從扶貧到保脫貧再到鄉村振興,資金的“放大”,才能撐得起更高水平的投入和需求。
除了資金注入,抓機制,筑平臺,做活動,高層聯手,民間攜手,浙江援青也帶來了新理念和新活力,培育了德令哈良好的內生發展動力。十年,從花卉到牧場,從生態畜牧業到浙江產業園,從“空白村”到風情鎮,處處可見“浙江援青”的身影,德令哈不再是海子筆下那座荒涼的邊陲小城。結緣杭州的德令哈,著眼長期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精準扶貧、綠色發展理念彼此呼應,凝聚起民眾的精氣神,在德令哈的大地上,寫滿了攜手、努力和奮進的幸福故事。
發生在德令哈的故事,對于從杭州到德令哈的援青人才和干部來說,一生中有這樣的經歷和際遇也是難以忘懷的。
常常聽到他們說起自己援助德令哈的故事,對于他們來說,援青是責任與使命,但在他們的生命中,德令哈也是第二故鄉。
今夜我在衢州,不妨摘錄他們說過的部分言行,我想不用我多說,似乎已經能說明一切了。
有人說,“行囊落下是故鄉。”
有人說,“三年援青路,一生不了情。”
有人說,“從此生命里有了不一樣的東西,必將成為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我是真的愛上這片土地了,要走的時候,我肯定會掉眼淚的。”
有人說,“我在這里結交了一些朋友,這里的一切能讓我銘記一生。”
有人說,“回來后,感覺自己是杭州人,同時也是德令哈人。”
有人說,“青春無悔!留下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有人說,“我在這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人說,“幫助農牧民朋友,是我最愉快的事情。”
有人說,“骨子里已經把德令哈當成自己的家了,每次從杭州回來,感覺就像回家一樣。”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話,這樣的話讓我動容,他們的真情和付出,甚至讓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嗎?“一個人在青海待過,便再不能完整地回到故鄉。”他們在德令哈生活工作一年半載,甚至三年兩載,即便身體回到了家鄉,靈魂必有一部分留在德令哈,始終不愿跟隨身體歸去。
從此,他們的生命里多了牽掛,他們的內心將分為兩瓣,一瓣在杭州,一瓣在德令哈。從此,他們不敢獨處,不敢回憶,不敢思念,不敢回眸那些美好或美麗、憂傷或憂郁的日子。只有真正在那里生活過、工作過的人們,才會這樣刻骨銘心地愛著德令哈那片美麗的土地。
自從2010年起,直至2023年,13年來,浙江與海西兩地人民攜手成為親密無間的手足兄弟,兩地版圖成為書寫合作與友誼的感人篇章。在這里,既能看到海西經濟社會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發展成就,又有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接續奮斗、高原建功的奉獻故事。
13年來,浙江省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產業對接為平臺,以援青干部人才為紐帶,在項目、資金、人才、智力等方面給予海西州全方位支持,共安排援青資金23.7億元,實施379個援建項目。如今,杭州到德令哈已直飛通航,兩地的距離更近了、合作更多了、發展更快了,“航線”連杭德,共筑“山海情”。
“今夜,我在德令哈……”與詩人海子同時代的許多人,都聽過他在德令哈發出的孤獨自白。35年過去了,因為山海之情,這里早已不再孤獨。“金色世界”德令哈,一切都在生長。
對口援青工作高起點推進,援建項目高質量完成,在浙江援青力量的幫助下,海西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浙江省與海西州,杭州與德令哈,相隔兩千多公里,可走在海西的街頭,浙江援青印記深深地烙在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浙商的產業開發項目在柴達木盆地上紅紅火火。
一個城市援助另一個城市,也會把一個城市的基因帶到另一個城市,德令哈充滿了杭州的味道。從此以后,巴音河兩岸,將長留著錢塘江畔杭州援建德令哈干部和人才的一行行足跡,并將在每一個雨天里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