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 記者浩爾娃 李穎紅)為民辦實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書寫高質量的“海西答卷”?我州以近期全面鋪開的主題教育為強大動力和良好契機,加大各級財政支農投入力度,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動能。
初冬的德令哈市尕海鎮郭里木新村飄著小雪,一片靜謐清冷。一條寬敞、筆直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戶,沿著水泥路望去,一排排房屋整齊劃一,屋前還能看到不少私家小汽車、貨車和工程車,很難想象幾年前這個村子還是德令哈市的重點貧困村。
州鄉村振興局副局長楊文奎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來不及在村委會喝上一口熱茶,就馬不停蹄地去了村里低保戶黨萬廷的家里。
“黨萬廷的兒子患有漸凍癥,肢體二級殘疾,2023年4月被納入低保,他們老兩口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沒有固定收入,他家的情況比較特殊,是我們村里比較困難的一戶。”郭里木新村黨支部書記方有青介紹。
一進屋,楊文奎就與黨萬廷老兩口坐在一起,詳細詢問了他們近期的生產生活、身體狀況、收入來源、就醫以及政策落實等情況,認真傾聽了他們的訴求,并仔細做好記錄,同時給予耐心的解答和政策宣傳。
為做好村里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州鄉村振興局工作人員和駐村工作隊定期走訪邊緣戶、臨時救助戶和一般救助戶,全面掌握了解各戶的家庭經濟收入、人口結構、存在的困難等問題,并做了翔實記錄,對存在的困難及時給予解決。
“我們緊扣主題教育根本任務和總要求,以推動鄉村振興為實踐載體,堅持‘黨組黨支部帶動理論學習中心組示范學、上下聯動共同學’的理論學習模式,注重‘精準選題、靈活解題、務實破題’的調查研究方式,采取聚焦整治關鍵點,全力推動主題教育提質增效。”楊文奎說。
屋外寒風刺骨,屋內馨香暖室,家中各種家用電器應有盡有。雖是寒冬,陽臺上各式盆栽卻把房間裝飾得春意盎然,家住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的革新正和家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杯中滾燙的奶茶芳香四溢。
“如今的生活,真離不開黨的好政策!”
今年50歲的革新生活在德令哈市蓄集鄉貢艾里溝村,前半輩子的生活一直和牛羊打交道。
“以前家里條件不好,是村里的貧困戶,多虧政府的扶持,這寬敞明亮的樓房是免費給我們住的,銀行還給我貸了貸款,現在搞養殖,生活真的是越來越好了。”革新說。
在陶爾根家園,多數牧民和革新一樣,實現了“牧民向市民轉變、牧區向市區轉變、帳篷向樓房轉變”。小區除了現有的17棟樓房,還有辦事服務樓、日間照料中心、幼兒園、文化活動廣場、黨員活動室、牧家書屋等配套設施,覆蓋了住房、養老、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
易地搬遷脫貧民眾是防止規模性返貧的重要群體,保障搬遷脫貧民眾務工規模和收入穩定,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至關重要。
“搬入新居后,在家門口就業,還能照顧體弱多病的媽媽,每月收入可觀,減輕了家里的負擔,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在德令哈市蓄集鄉政府,剛從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辛蓮玉一邊工作一邊說。
辛蓮玉一家是德令哈市蓄集鄉伊克拉村的異地搬遷戶,也是脫貧戶,母親患有心臟病,每月都需要住院,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為減輕家庭負擔,鄉政府為剛畢業的辛蓮玉安排了公益性崗位的工作。
“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村通過光伏收益合理設置公益性崗位,為我村易地搬遷戶和脫貧戶提供了就業崗位,不斷把‘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真正把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改進工作、推動發展的實際舉措。”蓄集鄉伊克拉村駐村第一書記屈超杰說。
截至目前,我州已督促各地區按期完成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資金支出目標任務,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易地搬遷人口822人務工就業,引導各地區通過光伏收益合理設置公益性崗位,帶動434名群眾就近就業。
下一步,我州將繼續聚焦“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把主題教育與打造鄉村振興標桿樣板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百日攻堅行動”,按期完成國家和省級反饋問題整改,加快補短板、強弱項,以主題教育成效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