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扎西措毛 才格增)近日,記者乘車從德令哈市區出發,經過20分鐘車程,便到了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安康村。
一進安康村,57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周統壽就帶著記者在村里轉悠起來,他告訴記者,這是柯魯柯鎮第一條村級柏油路,全長7.4公里,修建時很多村民都來義務幫忙。
此前村里的這條路,因為臟亂差成了壓在鄉親們心頭上的一塊病。“后來村里修了水泥硬化路,但是安康村屬于鹽堿地段,沒過幾年硬化路又變得坑坑洼洼。現在好了,柏油路鋪到了各家各戶的門口,鄉親們心里的石頭算是落了地。”周統壽告訴記者。
開著小汽車進城回來的馬應霞提起這條通村公路,連連豎起大拇指。
說完這條“幸福路”,周統壽就帶著記者走進了吉成彪的小院。吉成彪對記者說,過去在自家院落里用幾根木頭或板條搭建一個簡易旱廁的“老黃歷”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大部分村民的房屋都安裝了洗臉池、沖水馬桶和淋浴設備,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在村民吉成彪家,廁所地面和墻上貼著亮堂堂的瓷磚,在沖水馬桶旁邊,整齊擺放著清潔用品,干凈衛生無異味。他說:“2021年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我申請了改水廁的項目,現在上廁所冬天不冷,夏天不臭。以前覺得自己是個農村人,不那么講究。現在,自家廁所修成了水廁所,和城里人一樣干凈。”
村民蔡庚寅看著干凈整潔的衛生間和一應俱全的電器,回想起原先臭氣熏天、蚊蟲亂飛的如廁條件,老人感慨萬千。“我們這個地方氣候不好,夏天蚊子多,冬天寒冷,老是刮風。旱廁改成水廁以后,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不用出門,相當方便。”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冬天四處漏風,夏天臭氣熏天……”是前些年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安康村黨支部書記周統壽介紹,安康村屬于傳統的農業村,農戶家中都以簡易廁所為主,不僅存在安全隱患,也不衛生。“廁所革命”實施以來,村里廣泛動員宣傳,科學精準制定改造方案,推進旱廁水改,目前村里已改造旱廁42座,讓群眾“方便”更方便。
產生的廁所污水排放到哪里?周統壽給出了答案。近年來,為了處理污水,村里鋪設收集管網6.8公里,建成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站,日處理污水達到30噸,村里的農業污水、生活污水、廁所污水都能在這里進行處理。
“小廁所”蘊含“大民生”,“廁所革命”既是“面子”工程,又是“里子”蛻變。
為進一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安康村不斷加大村級保潔員隊伍建設,從根本上增強了群眾共同參與村莊環境衛生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天下午四點多,安康村村民代國毛措就會準時來到自己負責的路段,進行清掃保潔。在談到這份工作時,代國毛措開心地告訴記者:“一年來,我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份工作。干保潔不僅可以鍛煉身體,每個月還能給我帶來1800元的收入。”
看著干凈的村莊,周統壽告訴記者,那都是因為保潔員和村民集體努力的結果。以前村里的環境衛生主要靠2名保潔員來維護,現在村里劃分了責任區,實行每戶“門前五包”和“庭院紅旗”,最后評選優秀的可以獲得流動紅旗,這是一份不一樣的榮譽,大家都變得更積極了,村子也隨之變得更干凈了。
“以前部分村民認為環境衛生責任是保潔員的事,垃圾隨手丟,村里衛生狀況不理想。村委班子決定從建立健全機制入手解決臟亂差問題,F在我們將全村劃分為網格,以村干部包片、黨員包組、農戶包段的方式,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周統壽說。
看著一條條筆直平坦的鄉村公路,一座座現代化的水廁,一棟棟干凈整潔的小院,村黨支部書記周統壽不由地感慨。“我們剛搬過來的時候,農村生活水平非常落后,人們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村子發生了特別大的變化。看著安康村百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鄉親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娃娃們一個個讀書識字,一條條道路通往各地,我打心底里感謝黨,感謝國家。”
在談到村里現在的變化時,周統壽告訴記者,特別是近年來,安康村變化巨大,在州、市、鄉鎮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村委班子的帶領下,村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環境越來越好了,基礎設施也在發生著突飛猛進的變化,現在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明亮,道路規劃整齊,與城里相比更多了一份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