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文/本報記者 吳婷婷 圖/柴達木日報資料室)草原上,膘肥體健的牦牛群和羊群悠閑覓食;田野中,一望無際的藜麥隨風起伏;枸杞地里,枝頭掛滿紅彤彤的“致富果”……在柴達木盆地廣袤的大地上,一幅幅現代農業蓬勃發展的美麗畫卷盡收眼底。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提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大要求,海西州始終把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驅動產業轉型、帶動農民增收的破題之舉、解題之策,以“提質、增量、補鏈、擴輸”為引領,統籌推進輸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海西州牢記殷殷囑托,以“提質、增量、補鏈、擴輸”為路徑,聚焦“輸出什么、往哪輸出、怎么輸出”,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特色品牌,深耕“質”造精品
海西州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都蘭縣、天峻縣被確定為全省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
惠農政策春風勁吹,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越來越有底氣。我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核心,塑強“神奇柴達木”海西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牧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農牧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為全州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通過輸出地建設引領農牧民增收,全州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3縮小到2023年的2.1,海西州成為全省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農牧民收入歷史性突破2萬元大關的地區。這張成績單上的數字,是我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前行的腳印。
柴達木枸杞、烏蘭茶卡羊、天峻牦牛、天峻藏羊、柴達木絨山羊、柴達木雙峰駝、格爾木蒙古羊、唐古拉牦牛、唐古拉藏羊9個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枸杞、藜麥、青稞以及藏羊、牦牛,這些區域公用品牌成就了人們餐桌上令人難忘的海西味道。
農牧業品牌化建設對于當地發展現代農牧業,提升農畜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意義重大。為此,海西編制《海西州區域公用品牌發展戰略規劃》,確立“打造區域公用品牌為牽引,培育壯大柴達木品牌體系”的品牌培育機制,發布“神奇柴達木”海西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82家優品企業308種產品納入“神奇柴達木優品庫”,形成以“神奇柴達木”海西全域為引領、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支撐、海西優品企業單品為載體的“區域公用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四牌架構”。
一時間,特色畜牧產業遍地開花,逐步形成了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全新發展局面,柴達木特色農產品,也成為不少人追捧的“香餑餑”。
“再把這車裝好,我們就可以把大禮包發走了……”分揀、打包、裝箱,在海西州電商綠洲商貿有限公司,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將這批近2000份的消費扶貧大禮包發往江蘇省。海西州電商綠洲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帆說:“我們公司在東西部協作消費幫扶的政策支持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將海西州各地區的優質農特產品組合成海西特色農畜產品大禮包銷往全國。”
特色產業,處處“豐”光無限
在都蘭縣的田間地頭,火紅的枸杞壓彎了枝頭;微風一吹,烏蘭縣成片的藜麥緩緩扭動纖腰,舞出了優美的田園風光;在天峻縣的草原上,牛羊猶如珍珠般散落在綠油油的草場,悠閑自在的場景仿佛世外桃源……這是海西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生動景象。
海西州大力發展枸杞、藜麥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以柴達木枸杞、藜麥、茶卡羊等為代表的優勢特色農畜產品,基本形成基地規模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的現代農牧業發展格局。
產業結構更優化,農牧業發展“綠意”濃,一幅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綠富美”的動人畫卷鋪展在希望的田野上。放眼海西大地,輸出地打造正加速向前“奔跑”。
走進青海翔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機枸杞種植基地,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紅色果實掛滿枝頭,成片的枸杞在陽光下勾勒出一幅火紅的壯美畫卷。2024年是青海翔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墾荒地栽植枸杞的第12個年頭。對于青海翔宇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葉德來說,這12年,是企業和周邊農戶共同進步、共同致富的12年,但他仍然保持初心,堅持生產有機枸杞。
“公司長期收購附近牧場的羊糞,既解決了基地肥料需求,變廢為寶、增加收益;每年枸杞基地都會雇傭當地剩余勞動力來基地工作,修剪枸杞樹、澆水、施肥、打藥、采收等,也會聘請專家到現場培訓,提升有機枸杞基地生產水平。”說起枸杞的事,張葉德如數家珍。他說:“我們從以往的大批發轉變成多渠道銷售,搭乘電商快車,在多個平臺設立企業店鋪,定期進行宣傳,有效提升產品知名度,和多個電商直播商家達成定制生產合作,讓有機枸杞邁出了從田間到直播間的一大步。”
企業要發展,就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張葉德說:“接下來,我們重點放在產品研發上,將現有的枸杞干制品進一步精細化加工,細化產品結構,推出一系列符合各級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產品。把當地的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大量引進鮮果冷鏈及深加工技術,逐步開展枸杞精深加工和提取物研究,提高枸杞附加值,從原料生產商的困境中走出一條生存之路,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2023年8月29日,我們的交易額達200多噸。以前,客戶到這里走街串戶收購枸杞,交易中心啟動后,到交易中心看完樣品后直接到庫房拉貨,比以前方便多了。”都蘭豐海枸杞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寧乾說:“都蘭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啟動后,方便農戶、種植戶和合作社,企業也有了展示的平臺,以后的電商和直播都可以放到這里。”
在生態農牧業“路線圖”引領下,我州高舉“綠色牌”,勇走“特色路”,努力實現由傳統農牧業向現代生態農牧業的華麗“轉身”,一幅生態美、產業興、農牧民富的圖景正逐步變成現實。
特色產品,成為“新”弄潮兒
俯瞰海西大地,農牧業生產氣象萬千,更顯高原的生機與活力。走進青海開泰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在生產車間忙碌。在科學養殖技術下,羊群健實肥壯。
青海開泰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從牧草種植、飼料生產、藏羊養殖,到畜糞有機肥加工、活畜交易、肉食品加工并銷售到百姓餐桌一體化發展模式,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和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等政策指導下,公司以高投入、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的經營思路,在都蘭縣打造以藏羊產業為主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公司總經理馬海麟深耕農牧行業多年,在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建設中,更是增強了他的發展底氣和信心。“我們全力打造綠色有機產品、生鮮羊肉電商供應鏈、藏羊養殖基地、藏羊產業園區、有機肥加工基地、都蘭縣香日德活畜交易市場以及青海東昆侖藏羊產業化聯合體。”
一壟壟藜麥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藜麥田里,大型收割機正在收割。藜麥粒粒飽滿,脫粒后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
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搶抓機遇,2022年保質保量完成藜麥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取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中國首個《藜麥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為后續建設中國高原藜麥標準化育種創新基地和打造中國優質藜麥種植核心區奠定堅實基礎。據公司董事長黃朝斌介紹,藜麥自2013年引進到烏蘭縣試種成功后,2014年開始小規模種植,2015年就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在海西州四個農業市縣合作種植,曾帶領海西州四個市縣36個村3000多農戶種植藜麥,每戶平均收入超過3萬元,部分種植大戶年收入超過百萬元。
在黃朝斌的腦海里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契機,加快藜麥加工基地及裝備技術提升建設;建設藜麥集散交易基地;加快研發藜麥新產品,延伸產業鏈,使藜麥產品多元化;加強藜麥產品營銷體系建設,引進營銷人才,帶領團隊將產品銷往全國,走向國際;引進資金和有志于藜麥產業發揚光大的人士共同推動青海藜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海西沃野好“豐”景,“農”墨重彩繪振興,“畜”勢勃發贊牧歌。如今的海西,正加快生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乘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的東風,奏響新時代的“田原牧歌”。
海西:聚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
訪談 州委農辦主任,州農牧局局長 王全明
堅持高位推動,政策保障更優;推動綠色生產,輸出產品更優;調整種養結構,產業布局更優;延伸產業鏈條,產業提質更優;塑造農業品牌,營銷渠道更優;加大科技投入,服務發展更優……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提出的關于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大要求,海西州始終把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作為推動農牧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聚焦“提質、穩量、補鏈、擴輸”,深入推進“12345”產業振興總體布局,輸出基礎強化和輸出能力提升取得長足進步。海西州連續兩年被確定為省級考核“優秀”等次。
聚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州,海西州把推動農牧業現代化作為重要抓手,印發《海西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專項規劃》《海西州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獎勵辦法(試行)》等文件,形成“專項規劃+實施方案+考核辦法+獎勵辦法”的政策保障體系,真金白銀支持輸出地建設。
我們聚力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成功發布“神奇柴達木”海西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茶卡羊單品區域公用品牌,82家企業308種產品入選“神奇柴達木優品庫”。不斷擴大營銷渠道,在對口援建省浙江建設101家優品窗口,省內建成5家優品旗艦店,推進落實22種優品產品上架“浙里淘”并產生訂單,海西州農畜產品入駐浙江臺州、溫州近60家大型商超和直營店,“電商綠洲”等電商平臺培育發展線上分銷商超過2000余家。
海西州全面推動綠色生產,全州累計認證綠色有機企業102家、綠色有機農畜產品585個。有機認證草場環境監測面積1.207億畝,累計實施農藥化肥“雙減”項目192.3萬畝,建成國家級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4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1個,海西州10個農產品獲得香港STC優質“正”印認證證書?咐渭Z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扎實推進“菜籃子”建設,全面完成70.5萬畝耕地保有量任務,創建25個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田、萬畝創建田,建成12.94萬畝高標準農田。
此外,我們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國家級、省級產業平臺建設,創建都蘭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烏蘭縣莫河駱駝場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等17個平臺。截至2023年,全州累計培育國家級、省級、州級龍頭企業、示范社、家庭農牧場327家,全州建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0個,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11個,建成國家級農村創新創業園5個,獲得省部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