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文/圖海西融媒記者 范宗文)逐夢田園織錦繡,海西大地譜新篇;盍Υ迩f,講述著發展;高原兒女,收獲著幸福;廣袤大地,孕育著希望;仡櫤N髦菝撠毠怨ぷ,每一個腳步都寫滿了奮斗和拼搏,每一幀風景都繪就了美好和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作出一系列新決策新部署。
海西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具有時代意義的民生改革實踐,聚焦落實“六個精準”扶貧方略,深入推行“1+8+10+3”政策體系,秉承“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意志和決心,凝心聚力、攻堅克難,闖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特色路子。
全面實現整體脫貧
2004年,為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6個牧業村128戶407人從距離格爾木市400公里以外的三江源腹地遷出,至此形成了今日的長江源村。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同長江源村群眾握手話別時說:“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時至今日,距習近平總書記來長江源村考察已整整八年。這八年時間里,長江源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長江源村時的囑托。
發展綠色畜產品加工、特色民族鄉村旅游、物流倉儲園區……為讓村民增強“造血”功能,長江源村謀創新、求突破,按照一村一品突出產業特色的思路,走出了一條多產業、全方位、多元化的致富路。
走進格爾木市長江源村“蕃巴倉”長江源藏文化演繹餐吧,富有民族特色的裝修風格別具匠心,不論墻面、桌椅、餐具,繪著色彩絢麗的圖案,黑紅黃藍濃郁厚重的色彩堆疊,讓人眼花繚亂,別具匠心。身著傳統民族服飾的演員在舞臺上載歌載舞,歡唱著眼前的幸福生活。
“現在,人在家門口就業一年有三萬多元的穩定收入。”說起現在的生活,“蕃巴倉”舞蹈演員白瑪昂求笑道,“過去在外面打工,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有了村集體產業,在這里不僅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可以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2016年以來,全州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59億元,打造5個各具特色的縣級扶貧產業園,建成項目總裝機規模為11.7兆瓦的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大力發展12個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對295個行政村實施了村集體經濟“清零”工程,100萬元及以上的村級產業發展資金實現全覆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戶有增收項目、村有集體經濟、縣有扶貧產業園”的三位一體產業扶貧體系全面建成。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時間的刻度,標注著海西州脫貧攻堅不斷邁進的腳步。2017年底,海西州在全國“三區三州”提前三年率先實現了全域整體脫貧。從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海西州印發《海西州脫貧攻堅檔案資料卷宗目錄》,從戶、村、鄉、縣等逐級分門別類建立了脫貧攻堅精準管理臺賬,構建了“戶有管理手冊、村有作戰掛圖、鄉有規范檔案、縣有數據平臺、州有數據庫”的精準脫貧管理體系。制發《海西州扶貧資金扶持村級產業發展暫行規定》《海西州扶貧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規定》《海西州扶貧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實施細則》等,為扶貧項目資金規范實施和科學管理提供了依據。
從昔日的貧困戶到今天的致富能手,德令哈市柯魯柯鎮蓮湖村的李永志用自身經歷生動闡釋了致富要靠自身努力、幸福生活要靠雙手的道理。
吃過早飯,李永志來到他與村民合開的德令哈市志盛養殖合作社。曾經李永志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身體有殘疾,他的母親患慢性病,弟弟患類風濕,為了治病借下不少外債,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十分拮據。爭取到“530”小額信貸后,讓李永志看到了希望,2017年,靠著積累的資金又流轉了4公頃的土地種起了藜麥。2019年,還清外債的李永志雄心勃勃,決定大干一場,與5位村民合伙成立了志盛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始規;B豬。“通過‘530’小額信貸、產業扶貧資金等各類資金40萬元,入股籌建了養殖專業合作社,蓋了三排的豬舍……”看著已逐漸成型的合作社,收獲的喜悅映紅了李永志的笑臉,“雖然這兩年還貸壓力比較大,但是堅持下去,日子就會越來越好。”今年又將是他忙碌的一年,也是幸福的一年。
繪就鄉村壯美畫卷
2023年2月18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剛在海西州調研時強調,“要在推動共同富裕上展現更大作為,繼續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當好示范,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標桿樣板,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全州上下深入學習國家、省州重要文件精神,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
——織密兜牢防返貧底線。認真貫徹落實《青海省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簡易工作導則》,嚴格落實“2411”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創新制作《海西州2023年度防返貧動態監測農牧戶信息采集表》,完成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集中大排查,累計識別監測對象175戶519人。
——持續加大后扶力度。督促各項目縣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制度。投入有效銜接資金2600余萬元,謀劃實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項目6個,全州14個集中安置區教育、醫療、養老、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一站式”服務更加健全。
——謀深做細資產確權,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使用各級各類扶貧資金投入扶貧領域形成的資產全面清查盤點,形成資產資金規模49.15億元,涉及項目資產4900個,確權移交比例達100%。同時,有序推進2021年至2022年度有效銜接項目資產確權移交和錄入國家防返貧監測信息系統工作。
——抓好抓實項目建設。落實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資金5.72億元,圍繞產業發展、促進勞動力穩崗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等實施項目210個。印發《關于做好2024年縣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項目庫建設工作的通知》,對各地區儲備項目開展州級合規性審查。繼續推行每日一監測、一周一調度、一月雙通報、雙月一督查“1122”工作機制,加大資金支出和項目實施進度的調度。
——傾力打造試點樣板。制定《海西州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標桿樣板行動方案》,以深入實施“六大行動”為牽引,明確打造全省鄉村振興標桿樣板的目標任務和具體舉措。重點在育產業、抓建設、補短板、強服務、興人才等方面下功夫,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符合地區特點、形式多樣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示范引領。
如今,村美、民富、業興的愿景正在海西大地開花結果。未來,勤勞進取的柴達木兒女將滿懷信心,昂首闊步走向全面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