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文/海西融媒記者 李欣玲 通訊員 張啟忠 圖/ 海西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海西州位于青海省西部,區域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有蒙古族、藏族、漢族、回族等42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海西是全省區域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州和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歷來是多民族聚居、交融的地方,其發展史既是一部民族團結進步發展史,也是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在我州付諸的生動實踐。
在追逐夢想的征程中,奮進者的足音永遠鏗鏘有力。猶記當初,一批批來自五湖四海的熱血青年走進戈壁干灘、鹽堿旱地,開啟了開發建設柴達木的創業史。70年來,海西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高歌猛進、逐夢前行。這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也是海西州各民族團結奮斗的成果。
海西州歷史文化悠久,以昆侖文化、吐谷渾文化等人類文明名揚中外……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
這里曾是古絲綢之路輔道,是如今青藏甘新四省區交匯中心地帶,是青海省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也是青藏高原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海西州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
這里自然風光壯美, 遼闊的地域造就了草原、山脈、河湖、濕地、沙漠……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構成了豐富多彩和獨具魅力的旅游資源體系。
這里資源稟賦優越,是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產基地,也是全省產業“四地”建設的主陣地……海西州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效發揮了支撐全省經濟發展的作用。
去年,海西州地區國內生產總值達828.1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76399元、城鎮化率達78.77%,均位居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第一位……一個個厚重的數據、一項項耀眼的成績,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前行的動力。
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海西州各族人民艱苦創業、拼搏進取、改革創新、團結奮斗,攜手鑄造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在青海不謀民族工作,不足以謀全局。”海西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殷囑托,始終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海西州各項工作的主線,認真落實“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重大要求,持續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搭建各民族“三交”平臺、健全創建工作體制機制等方面用力發力,“五個認同”思想、“四個與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經過70年接續傳遞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接力棒,2005年海西州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2017、2022年連續兩次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
始終堅持政治引領不動搖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海西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州情實際,堅持把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衡量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標準,列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納入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納入政治考察、巡視巡察、政績考核,著力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宣傳教育和政策法規體系,推動海西州民族工作實現新發展。
深入推進民族團結示范創建
從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出發,沿315國道一路向西,二百多公里后,一排排整齊的房屋,白墻紅瓦出現在眼前,各家門頭上方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
這里是大柴旦行委馬海村,是全省唯一一個移民搬遷的哈薩克族村。2002年,經國家民委批準,由新疆返青的哈薩克族群眾在這里安置。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開展事關馬海村全局的發展,馬海村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緊抓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發展機遇,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牧民收入水平,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迅猛發展。構建和諧牧村、幸福牧村,實施了一批群眾看得見、得實惠的硬化、亮化、綠化、美化工程,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真正提升了全村牧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多年來,海西州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作為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載體,結合實際修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全面實施“民族團結進步+”融合發展行動,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一進”活動,形成具有海西創建特點的“1811基礎工程”推進機制,全州創建工作整體水平顯著提升。6市縣先后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10個、教育基地2個;全省示范區(單位)29個、教育基地15個、青少年教育示范點13個;創建州級示范單位327個、青少年教育示范點45個、石榴籽家園96個;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2個。
“花朵跟著太陽走,羊群跟著頭羊走,在草原上就不會迷路,各族兄弟跟著黨走,好日子就在前頭……”這首“冬不拉”,是當地居民常彈奏的曲目,也是對馬海村“蝶變”的深情告白。
全面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海西州立足多民族交融匯聚的現實基礎,把握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等政策機遇,深入實施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十項行動,落實“三項計劃”,搭建 “民族團結一家親”溝通交流和實踐平臺,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2023年,先后組織開展“走進亞運會”“香港青少年·大美青海行”考察交流等活動20余次,青少年參加人數1000余人次;舉辦推介活動163場次,參與人數43萬余人次,轉移就業1.33萬人。積極探索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實施生態移民、脫貧攻堅易地搬遷等國家重大工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服務網絡,協調解決就業、就學等方面突出問題,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不斷優化,氛圍更加濃厚。目前,共建設社區“石榴籽家園”90個,建立少數民族服務中心5個。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海西州積極健全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體系,建立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將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教育,深刻闡述“四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培育各族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征訂《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做好培根鑄魂、以史育人工作;大力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工程,積極挖掘將軍樓、莫河駝場、班禪行轅等紅色文化和愛國主義資源,傳承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及“兩路”“青藏鐵路”等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研究隊伍、推出研究成果、培育教育實踐基地、打造旅游促“三交”樣板景區、創作反映各民族“三交”的文藝作品,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有形有感有效。舉辦了那達慕大會、“智閣魯如”文化旅游藝術節、“花兒”會等民族文化節慶,編撰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進步思想在海西的實踐研究》《進藏駝隊》《紅柳》《天慕》等一批優秀文學影視作品。推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實現全覆蓋。
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察爾汗鹽湖宛如鑲嵌在茫茫戈壁的綠色寶石,湖邊的鹽花潔白如雪、晶瑩如玉,鹽湖總面積5856平方公里,是發展我國鹽化工業的寶地。海西州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培育體現本地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效積聚資源要素,聚焦鹽湖化工、清潔能源等重點產業鏈,著力構建以產業“四地”建設為牽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主動融入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全方位支持冷湖天文觀測研究基地建設,不斷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去年,海西州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129.72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達1122.7億元;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27元,增長5.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6元,增長4.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增長8.4%,成為全省首個突破2萬元的地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14億元,同比增長16.9%。12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項保持正增長、5項高于上年增速、6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項位列全省第一。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征程中,海西州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生態保護展現新作為,經濟運行呈現新氣象,產業“四地”釋放新動能,改革開放激發新活力……譜寫出了一幅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璀璨長卷。
新時代,已向充滿希望活力的海西發來美好邀約。在這里,你可以賞彎月如鉤掛長空,品氣壯山河萬里川。異彩紛呈的“聚寶盆”展示出海西魅力,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感受到“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政通人和,聆聽到海西各族兒女攜手共奏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鏗鏘樂章。
大道至簡,行勝于言。經過70年的發展,今日的海西成為各族人民共同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