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茶卡鹽湖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成為全國網紅打卡地,游客數量逐年增長,由此帶動景區周邊鄉村旅游、民宿產業蓬勃發展,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強村富民和鄉村振興邁上新跑道。
風光旖旎的青海省海西州茶卡鹽湖景區。資料圖片
7月27日,“‘風光’獨好行走高原看海西”2024中央媒體海西行采訪團走進茶卡鎮巴音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特色民宿。
“巴音”,蒙古語意為“富饒”,飽含著村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據了解,巴音村以前是一個農業型重點貧困村,村民以種植青稞、油菜和飼養牛羊為主要生活來源,農閑時間外出打工,每家年收入僅有四五千元。
2013年全村整體搬遷到烏蘭縣茶卡鎮鎮區,每戶建設二層小樓,并配套建設了院墻、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搬遷后的巴音村緊緊抓住茶卡鹽湖旅游蓬勃發展的“東風”,立足茶卡鹽湖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錨定民宿產業這一特色賽道,全村群眾通過流轉土地、草場,在鎮區、旅游景區打工,經營農家樂、牧家樂、餐飲、家庭賓館等方式增收,目前全村開辦了家庭賓館及民宿30家,從業人員98人,共有客房328間、床位756個,能滿足每日近千名游客的接待能力。
茶卡鹽雕吸引了大量游客。杜善兵 攝
除此之外,茶卡鹽湖旅游直接推動了運輸、餐飲、特產銷售等產業的繁榮,巴音村有餐飲服務單位5家,餐桌120張、餐位732個,出租車4輛,更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落實,使農民的收入顯著增長,2022年巴音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00元左右。
采訪團走進一家名為“莫凡·意凈”的民宿,主人劉成梅熱情地歡迎大家。
劉成梅是巴音村村民,2015年開始在村里開辦家庭賓館。近年來,隨著茶卡鹽湖日趨“爆火”,過去簡單的家庭賓館運營模式已跟不上鹽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2019年,在當地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劉成梅及其丈夫曹彥虎參加茶卡鎮致富帶頭人培訓,前往浙江參觀學習民宿經濟。
干凈整潔的民宿。杜善兵 攝
學成歸來后,劉成梅兩口子便投資對自家的家庭賓館進行提檔升級,獨具特色的民宿、茶卡地道的特色菜、實惠的價格、優質的服務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家庭收入不斷上升,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剛開始的時候,心里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但是政府給了我們很多支持和指導,包括資金扶持、培訓服務等,讓我們逐漸有了信心。”劉成梅笑著說。如今,“莫凡·意凈”已經小有名氣,旺季時常常一房難求。僅2023年收入就達60萬左右。
在現場,采訪團遇見幾名前來預訂房間的游客。“他家的民宿裝修非常有特色,很干凈也很整齊,服務也很周到。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風景,從民宿主人的身上還能感受到當地村民的熱情好客。”其中一位游客李成紅說。
民宿主人劉成梅接受記者采訪。杜善兵攝
在茶卡鎮,像劉成梅這樣的民宿主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大力推動民宿經濟,取得了顯著成效。除此之外,政府還積極組織村民參加民宿經營管理培訓,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
如今,茶卡鎮的民宿產業已然成為脫貧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有力地夯實了脫貧攻堅勝利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