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驅車行駛在都蘭縣農村公路上,放眼望去,條條村道縱橫交織、棟棟民房錯落有致、片片農田豐收在望,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畫卷鋪展開來。
“以前我們村的路坑坑洼洼,也沒有通公交車,大家出行和孩子往返學校很不方便,F在路修好了,也開通了公交,真是省時又省心。”看著升級改造后的109國道至海寺公路,村民張大爺說。
“十四五”期間,都蘭縣先后投入1.86億元,實施109國道至產業園區公路、109國道至海寺公路等改造提升項目;在全縣8個鄉鎮投放24輛新能源公交車,開通鄉鎮、村社公交專線14條,便利11萬名農牧民出行。
當下正值大美青海旅游旺季,行駛在都蘭縣熱水鄉至扎麻日村的公路上,路面寬闊平坦、干凈整潔。“以前這里都是砂石路,一下雨就積水,F在路修好了,還有專人管理。”熱水鄉牧民扎西多杰說。
近年來,都蘭縣探索實施路長共管模式,建立路長聯席會議、清單管理、聯合巡查、定期檢查和通報五項基本制度。目前,全縣有縣鄉村各級路長及路政員、監管員、護路員467人,愛路護路鄉規民約、村規民約制定率達100%。
依托“城市管理”服務平臺,都蘭縣不斷推進“路長制﹢智能”模式發展,工作人員每周巡查專管路段2次以上,雨雪季每天巡查1次;在4條公路安裝8個高清監控攝像頭,公路養護處置率達80%。
為提升公路品質,都蘭縣還積極推行“黨建﹢養護﹢幫扶”模式,村一級護路員由養護單位或鄉級“路長制”辦公室根據養護工作實際情況,聘用公路護路員,并吸收公路沿線農牧民群眾,特別是脫貧戶參與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目前,全縣創建“生態旅游示范路”90余公里。
夕陽西下,109國道都蘭縣察汗烏蘇鎮上灘東村服務區炊煙裊裊,停車場一位難求,餐飲店座無虛席,好一派人間煙火氣。
“自從服務區實行‘積分制’,大家對我們的滿意度明顯提升。”該服務區大盤雞餐飲店老板娘阿依古麗介紹,2023年,109國道服務區探索實行“積分制”管理,公司每月通過集體會議對所有商戶的積分進行記錄、核定、公示。
近年來,都蘭縣依托公路集聚效應,整合109國道沿線重點鄉鎮和建制村資源,打造了集餐飲、停車住宿、民族特色工藝品推廣等于一體的109國道綜合服務區,帶動17個村致富增收。此外,服務區還設置10余個農畜產品展銷區、手工藝品展示區,在推廣特色產品的同時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累計吸納勞動力2.7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