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孫丹丹)草長鶯飛之際,又逢一年清明時。當鮮花替代紙錢在墓碑前靜靜綻放,當云端紀念館的電子燭火閃爍著思念的微光,一場悄然興起的文明變革正在重塑清明節的文化基因。這種以“厚養薄葬”為核心的新風尚,既延續著慎終追遠的千年傳統,又為中華文明注入了生態文明的時代內涵。
追溯歷史,商周青銅禮器的繁復紋飾與漢代金縷玉衣的奢華墓葬,曾以物質堆砌詮釋對死亡的敬畏。但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與其易也寧戚”的深刻見解,將孝道的本質指向內心的真誠而非形式的奢華。北宋名臣范仲淹散盡家財建立義莊濟貧,卻要求家人“喪葬從簡”,這種超越時代的智慧,為海西州培育時代新風提供了歷史鏡鑒。
神州大地,傳統喪儀正與現代文明深度融合:知名人士選擇將骨灰融入花海,讓思念在年輪中生長;云端紀念館突破時空界限,讓游子通過VR技術“回到”老家祠堂;“時間銀行”將子女陪伴時長兌換為未來養老積分,數字技術重塑孝道內涵。這些創新實踐證明,傳統孝道完全可以在現代文明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構建“文化引導+制度約束”的雙軌機制,是推動移風易俗的關鍵!逗N髅晒抛宀刈遄灾沃菀骑L易俗促進條例》倡導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的文明理念,引導各地村(居)民委員會把移風易俗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引導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當日間照料中心里銀發笑靨與稚子童聲交織成歌,當農村互助幸福院中鄰里溫情烹煮著歲月靜好,“孝”字已從碑刻的森冷中掙脫,化作病榻前的一匙湯藥、視頻通話里的聲聲叮嚀,時代文明新風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涵養,更加浸潤人心。
站在清明時節回望,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禮贊始終如長河奔涌,只是載體愈發輕盈深邃。最好的追思不在墓前,而在生前;最深的緬懷不是儀式,而是珍惜每一個相聚的瞬間。當厚養成為萬家燈火中的日常,當薄葬化作融入血脈的文明自覺,慎終追遠便升華為傳遞生命溫度的文化紐帶。這種文明傳承的新范式,正在書寫新時代的生命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