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圖/海西融媒記者 郭曲太 通訊員 馬翔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阿延霞)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鎮,有一片神秘而獨特的區域——黑獨山。通體黝黑的山巒如潑墨般矗立,山脊如刀削,紋理似筆觸,遠遠望去宛如一幅巨型水墨畫,黑色的山體間黃沙傾瀉,那黑山與黃沙在廣袤的戈壁中格外醒目。近年來,黑獨山以其獨特的地質特征和地表形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探秘,成為省內外游客前來海西必打卡的景點之一。這片原本沉寂的荒原,因國人骨子里對“山水畫卷”的浪漫想象,對筆墨丹青浪漫情懷的追求,悄然蛻變為西北文旅的新地標,帶動了茫崖市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1.地質奇觀邂逅水墨美學, 荒原變身“天然藝術館”
黑獨山是由距今約4.3億—4.9億年形成的奧陶紀灘間山群變碎屑巖及火山巖構成。這些巖石原本在地下深部,受構造抬升作用露出地表。柴達木盆地干旱少雨,風蝕作用強烈,經千百萬年風蝕雕刻,巖石中鐵質、錳質等元素在表面形成黑色“沙漠漆”薄膜,使得原本暗色調的巖石顏色愈發變深,呈現深黑色,最終形成層次分明的“筆觸感”。其山體形態各異,山峰突兀,黑色的砂石覆蓋山體,周圍的荒漠環境、白色鹽堿地、黃色雅丹地貌如宣紙鋪展,從遠處眺望,恰似一幅“枯筆焦墨”的寫意山水,跨越時空的美學呼應,讓地質運動的洪荒之力與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在戈壁深處完成奇妙對話。
天然的水墨意境,迅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量密碼。在小紅書、快手、抖音、B站等平臺,“黑獨山拍照攻略”相關話題閱讀量已超2億,網友稱其為“最像中國畫的真實風景”。“黑獨山是我在西北旅行中最期待的一個景點,當我爬到其中一個小山頭俯瞰整個黑獨山,會覺得人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這么獨特的地貌我也只在海西見過。”去過很多國家的旅游愛好者橙橙告訴記者。
從“網紅打卡”到深度體驗,文旅融合如何破題?
黑獨山的爆火并非偶然,在社交媒體時代,一張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黑獨山照片和一個孤寂的身影在水墨畫間徜徉的短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照片和視頻中的黑獨山雄渾壯闊,黑白交織的水墨詩意,與中國人骨子里對水墨丹青的浪漫情懷相契合。這種獨特的美激發了人們對遠方、對未知的向往,許多人渴望親身前往,感受這份獨特的荒涼與孤寂,尋找內心的寧靜。一時間,黑獨山成為了熱門的網紅打卡地,大量游客紛至沓來,自駕游、攝影團、旅行博主等群體不斷涌入,讓這片曾經鮮有人知的地方熱鬧起來。為此,茫崖市以黑獨山為依托,積極打造旅游產業,實現全方位深度體驗,讓客有所游,游有所值。
2.升級服務 打造旅游IP
“青甘大環線”中各景區以海西段最為分散,且海西各景點又以茶卡鹽湖、水上雅丹、艾肯泉等景點最富特色,網絡上有個熱梗:油門兒從日出踩到日落,三天餓9頓,吃飯看運氣,廁所靠天命。網友們以這種調侃來形容西北各景點距離之遠。但再遠的距離都擋不住游客對天然未雕飾美景的打卡熱情。記者從當地資深向導李先生處了解到,以往“青甘大環線”基本不在茫崖停留,如今游客會特意繞道到黑獨山打卡。在地處無人區的黑獨山,如何給游客提供更好更優的服務?這是當地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茫崖市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李海風介紹:“目前黑獨山已建有超市、旅游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正加快黑獨山、胭脂山內部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保障旺季游客需求。今年還將策劃若羌——茫崖跨區域旅游研學活動、黑獨山水墨丹青繪畫等活動。同時將加強員工培訓,提升游客體驗,助力產業長遠良性發展。”
3.旅游熱或將激活產業鏈
黑獨山旅游的火熱催生了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順著視頻和導航前來的游客對于無人區心懷敬畏,會在當地尋找熟知地形的人前往。在冷湖鎮生活了十多年的李先生便是游客眼里認識路的“當地人”,為了規范服務,今年他專門考取了相關執照,一邊拍一些黑獨山的美景在網絡上做宣傳,一邊給游客拍照,李先生由衷的說道:“作為茫崖人,宣傳好家鄉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每一個游客滿意我的服務,才能為黑獨山這張名片添金。我帶的游客后期還給我推薦過許多游客,這就是黑獨山的魅力,是茫崖的魅力。”
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的賓館、旅拍、向導、越野租車等服務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冷湖鎮,但欣欣向榮的市場背后從來不是一片祥和。面對一些良莠不齊,冷湖鎮積極行動,組建執法隊伍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升旅游綜合服務能力。“來我超市買東西的游客都說這么遠的地方價格和外面一樣,實在難得。趁著旅游的東風我開了賓館,計劃今年再開個飯館。”茫崖市冷湖鎮方圓賓館的劉老板說。
4.生態保護與旅游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黑獨山的爆火,撕開了西北文旅“有資源無品牌”的發展困局。日均幾千人次的游客流量背后,是基礎設施承載力與生態保護紅線的激烈博弈:不規范的自駕行為在山體和周圍留下了大量難以恢復的車轍印,隨意進入黑獨山腹地、亂扔垃圾等問題。
而當地政府的破局之道,是正在構建“保護——體驗——價值”的三維模型:目前景區已劃定核心保護區,推出觀景棧道、觀景點、擺渡車等,文旅公司派駐工作人員駐扎黑獨山,每日在黑獨山進行巡山及垃圾清理工作,同時推出“自愿回收垃圾計劃”,在游客進入黑獨山時免費為游客發放環保袋,方便攜帶和投放垃圾,游客游玩結束離開時可根據拾取垃圾重量換取獎勵,如垃圾袋、冰箱貼等。茫崖市文旅部門制定的這套生態保護系統很好地平衡了黑獨山的生態與游客承載量。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正是海西發展旅游產業,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一貫理念和出路。
5.產業鏈延伸與可持續發展, 探索未來之路
“目前文旅公司正在開發特色旅游產品,設計以黑獨山獨特地貌為主題的紀念品、工藝品。匯總業態商鋪進行招商,同時加強與冷湖鎮周邊產業的合作,保障旺季游客在冷湖鎮的食宿問題。圍繞黑獨山開發特色住宿、餐飲等,帶動消費,催生影視、文創等產業,全方位激活茫崖旅游經濟。”茫崖市文體旅游廣電局副局長李海風接受采訪時表示。
今年,茫崖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冷湖鎮旅游高峰期管理工作實施方案》,自4月1日至10月15日,茫崖市就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及市場秩序、道路交通安全等專門抽調49人在冷湖鎮開展工作,以保障游客的切身權益,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讓游客打卡開心、吃住安心、玩兒得舒心,全面提升冷湖鎮在“青甘大環線”中的支點作用,打造茫崖旅游金名片。
采訪手記:
自然景觀的“中國式表達”才是核心競爭力,面對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習慣現代化高科技社會生活的人們并不能完全做到“采菊東籬下”,“遠方”則成為心底偶爾的憩處,而黑獨山恰恰激活了中國人對傳統美學的集體記憶。據當地向導、旅游領隊不完全統計,黑獨山自今年3月下旬起,平均每日游客量能達到2000—3000人。黑獨山的走紅證明當代游客不僅追求視覺奇觀,更渴望情感和精神共鳴。
夕陽西下,落日的金光灑在黑獨山的斜坡,一明一暗間暖黃與暗黑相交,神秘而又孤寂。黑獨山還在,游客還在,嗡嗡作響的無人機還在上空盤旋,也許不久之后又是一首爆火的BGM配著黑獨山的壯闊美景在各大平臺掀起更高一波的熱潮;蛟S,黑獨山的未來,正藏在這片丹青與戈壁的交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