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吉本加)海西州位于青海省西部,占據全省45%的面積。這里曾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依托柴達木盆地的鹽湖、礦產等資源發展工業,但在發展的同時生態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海西州正通過發展生態產業,探索一條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從“工業文明聚寶盆”到“生態文明銀行”的基因重組,海西州的轉型軌跡,猶如一部鐫刻在青藏高原的生態啟示錄,為全國資源型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本。
過去,粗放式的資源開發給海西州帶來了相應的生態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迫使海西重新思考發展方式。
近年來,海西州推動產業轉型。茶卡鹽湖從單純采鹽轉向旅游業,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同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柴達木格爾木東沙漠基地電源項目的建設,為清潔能源外送提供了重要支撐;德令哈光熱發電站利用太陽能發電,既減少了碳排放,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在鹽湖資源開發方面,技術進步帶來了新的可能。鹽湖提鋰工藝的改進降低了水資源消耗,鎂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也在提高。產業鏈的優化使鉀肥、金屬鎂、碳酸鋰等產品形成循環利用模式,減少了資源浪費。
站在昆侖山巔俯瞰,光伏藍海與鹽田雪原相映成趣,風機矩陣與野生動物和諧共生。實踐表明,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并非對立關系。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資源型地區可以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這一經驗對于全國同類地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這片曾經被視為“生命禁區”的高原之地,正書寫著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