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格斯 通訊員 李民業 攝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田格斯 通訊員 李民業)在海西腹地,有一片被時間精心雕琢的紅色秘境——大柴旦紅崖,其以震撼人心的地貌景觀,吸引著無數地質學家、攝影家和探險者。這片總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奇幻之地,不僅是中國唯一同時呈現雅丹地貌與丹霞地貌的復合景觀區,更因其與火星地表的驚人相似性,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當晨光穿透柴達木盆地稀薄的大氣層,將赭紅色的山體鍍上金邊時,整個紅崖仿佛正在上演一場跨越46億年的地質史詩。
創世紀的地質交響
紅崖的地質基礎形成于距今2.5億年的三疊紀時期,當時這里還是特提斯洋的淺海環境。隨著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劇烈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隆升,原本沉積在海底的紅色砂巖層被抬升到海拔2800米的高度。這些鐵質膠結的砂巖在高原隆升過程中形成密集的垂直節理,是時間在巖石中刻下的密碼,為后期的風化侵蝕提供了完美的突破口。
在柴達木盆地這個“亞洲旱極”,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但風力卻常年維持在5級以上。來自西北的季風裹挾著砂礫,以每秒15米的速度對暴露的巖層進行持續打磨。這種被稱為“飛沙走石”的風蝕作用,配合晝夜溫差超過30℃的熱脹冷縮效應,使巖層沿著節理面層層剝落。地質學家在此發現了獨特的“風凌石”現象,硬度較大的石英顆粒在砂巖表面形成天然防彈衣,保護下部巖層形成蘑菇狀的風蝕柱。
冰川消融帶來的季節性洪水在紅崖地貌塑造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每年夏季,昆侖山脈的冰雪融水匯聚成湍急的暫時性河流,在松軟的泥巖層中切割出深達20米的溝壑。2019年的遙感監測顯示,一場持續72小時的暴雨竟使某條沖溝向源頭侵蝕推進了1.3米。這種水蝕作用與風蝕作用的交替進行,造就了紅崖地區千溝萬壑的復雜地形。
大地藝術的視覺盛宴
紅崖的雅丹群堪稱風蝕地貌的百科全書。西北部的新月形沙丘鏈以每年5米—8米的速度向東南遷移,在移動過程中不斷重塑著周邊的風蝕殘丘。地質工作者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發現,某些雅丹體的背風面形成了精確的30度傾角,這正是當地盛行風向與沙粒運動軌跡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形態各異的土丘在暮色中投下詭譎的陰影,宛如外星艦隊停泊在地球表面。
丹霞地貌的色譜變化揭示了地球氧化史的奧秘。從絳紫色到橙紅色的漸變,對應著三疊紀不同時期沉積環境的變化——深紅色層段形成于炎熱潮濕的氧化環境,而紫紅色層則見證過相對封閉的沉積條件。中國科學院團隊在此發現了罕見的“丹霞疊層”,12種不同色調的巖層以精確的韻律重復出現,每層對應約10萬年的沉積周期。
在紅崖東南部的“火星營地”,科學家建立了1:1模擬火星基地。這里的類火星地貌不僅表現在外觀相似性上,更在于其地表物質的礦物組成。X射線衍射分析顯示,紅崖土壤中的赤鐵礦含量達到38%,與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在火星赤道區域探測到的數據高度吻合。這種相似性使紅崖成為測試火星車的重要場地,2020年“祝融號”火星車的懸架系統就是在此完成最終調試。
站在紅崖之巔俯瞰,風蝕溝槽中流淌著時光的痕跡,每一道巖層都是地球歷史的書頁。這里不僅是研究青藏高原演化的關鍵鑰匙,更是人類探索地外文明的天然橋梁。隨著“火星—地球對比地質學”的興起,大柴旦紅崖正從荒涼之地轉變為科學前沿。當我們凝視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造物時,實際上是在閱讀一部用巖石寫就的宇宙史詩,每個褶皺都封印著地球46億年故事的一個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