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浩爾娃 巴圖那生)“彩禮不超過6萬元,隨禮不超過100元,喪事推行‘一碗端’青海熬飯……”如今,在德令哈市紅光村,這些朗朗上口的文明新規已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近年來,紅光村以村規民約為抓手,以積分管理為激勵,以紅白事簡辦為突破口,全方位推進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浸潤鄉村肌理,先后獲評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青海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等多項榮譽,成為全州鄉村振興的“文明樣板”。
村規民約“立規矩”
積分超市“兌文明”
在紅光村,愛黨愛國、學法守法、環境衛生等內容成為積分考核的核心指標。據了解,2023年,村里三次修訂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相關內容納入其中,并通過村委會公示欄、微信群等渠道廣泛宣傳,引導村民自覺遵守。
與此同時,村里創新實施“積分制”管理模式,將村民日常行為規范、村級事務參與度等全部納入積分體系。村民可憑借積累的積分在村內超市兌換生活用品。2023年,全村189戶村民通過積分兌換了總價值達1.2萬元的物品。如今,“攢積分、爭先進”已成為村民新的生活風尚,這一舉措不僅激發了村民參與村級建設的積極性,更推動文明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養成。
“我們通過合理設置積分內容、評定標準和獎勵措施,形成了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實現共商共建社會治理新體系。”德令哈市紅光村村委會委員、婦聯主任何發月說。
紅白事“瘦身”減負擔
新風尚“扎根”惠民生
“過去娶親彩禮動不動十幾萬元,現在6萬元以內就能辦妥,宴席每桌不超過800元,隨禮錢也降到百元以內,大伙兒的負擔輕多了!”村民趙萬珊道出了移風易俗給村莊帶來的真切變化。
據悉,紅光村通過成立紅白理事會并制定專項章程,為婚喪事宜立下“硬規矩”:婚嫁彩禮設定6萬元上限,宴席單桌費用控制在800元以內,村民隨禮標準不超過100元;喪事則推行青海特色的“一碗端”熬飯簡辦模式,以標準化流程取代鋪張浪費。這套兼具地域特色與現代文明的禮儀規范,不僅寫進了村規民約,更通過紅白理事會的全程監督落地見效。
數據印證著改革成效。“近兩年來,我們村紅白喜事共辦20余次,累計給村民減負10萬余元。移風易俗,不僅減輕了村民的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文明鄉風。”何發月說。
更令人稱道的是,海西州民政局專項支持的紅白理事房玻璃陽光房改造工程已落成投用,在高原凜冽的冬日里為村民提供了溫暖的活動空間。村民們站在窗明幾凈的陽光房里,對文明新俗的點贊聲此起彼伏。如今的紅光村, 正以紅白事簡辦為支點,撬動著鄉村文明生態的整體升級,讓節儉新風在高原村落里扎根生長。
自治組織“領頭雁”
典型評選“樹標桿”
“文明家庭”與“五星級文明戶”的燙金牌匾熠熠生輝,這些閃耀著榮光的榮譽稱號,早已超越了墻面裝飾的意義,化作村民心中丈量文明的標尺。村里以自治組織為抓手,組建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團體,通過“村民議村民、村民管村民”的方式,讓抵制天價彩禮、反對鋪張浪費等理念從倡議變為行動自覺。
常態化開展的文明評選活動如同春風化雨:三年間,村里共推選出12名“好婆婆好媳婦”典范、215戶“五星級文明戶”標桿,這些從村民身邊走出來的先進典型,用家長里短的鮮活故事傳遞著文明力量,這種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的示范效應,正悄然重塑著鄉村的價值坐標。
“誰家被評上了,街坊鄰居們都跟著學,風氣越來越好了。如今,村里打牌的少了,參與志愿服務的年輕人多了,互幫互助、勤儉節約成了主流。”村民蔣菊珍說。如今的紅光村,麻將桌前的喧囂漸漸消散,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日益紅火;鄰里間比闊氣的少了,比誰家積分高、誰家更勤儉的多了。從評選表彰到行為養成,從典型引領到全域推廣,文明新風如同高原上的格;,在每一戶家庭的窗臺、在每一條巷道間綻放,讓互幫互助、勤儉節約的美德真正成為村民日用而不覺的生活常態。
德令哈市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四軍說:“我們將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構建上下貫通的思想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確保專項治理工作落地見效。加強移風易俗、紅白理事的日常監督,及時糾正不正之風,鼓勵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政策和舉措,推動移風易俗觀念深入人心,讓村民在實踐中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最大限度地激發參與熱情,營造移風易俗齊抓共治的良好氛圍。”
從陳規陋習到文明新風,紅光村的蛻變折射出鄉村治理的新活力。如今的紅光村,不僅有村集體經濟資產2742萬元的“硬實力”,更有移風易俗帶來的“軟環境”——依托田園綜合體、農事體驗館等產業項目,2023年產業收入達210萬元。紅光村將繼續以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讓文明新風與鄉村振興在這片土地上交相輝映,照亮村民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