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烏蘭縣希里溝鎮河東村黨支部以“為民服務”為圓心,將黨員干部務實清廉的作風深深扎根于基層實踐,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破解難題,推動村里幸福互助院實現煥新升級,為留守老人筑起“離家不離村”的溫暖港灣,書寫了一份踐行初心使命的生動答卷。
“只有坐到老人們的炕頭,才能聽見最真實的心聲。”黨支部書記馬曉珍帶領村“兩委”成員,將“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轉化為具體實踐——逐戶走訪全村65歲以上喪失勞動力及殘疾老人,與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問冷暖。從“鍋臺熱不熱”到“孤單沒人說話”,每一句絮語都被認真記錄,每一個需求都被反復梳理。用30天的實地調研精準掌握了留守老人的生活痛點,為建設“多功能、接地氣”的養老場所錨定了方向。“沾泥土、帶露珠”的調研成果,彰顯著基層干部“把群眾事當自家事”的真摯情懷。
資金短缺曾是互助院建設的“攔路虎”。黨支部開啟“跑辦模式”,打磨項目申報材料,從需求分析到功能規劃,從服務預期到長期運營,每一組數據都反復核實,每一段表述都字斟句酌。面對上級部門,馬曉珍帶著“讓老人有個熱乎飯吃、有個地兒嘮嗑”的樸素心愿,用“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規劃信心,打動海西州農業發展銀行捐贈10萬元;又歷經三輪材料補充,成功申領9萬元省級公益彩票福利金。“錢不是‘跑’來的,是咱為老人干事的真心‘換’來的。”馬曉珍的話,道出了基層干部“敢擔當、善作為”的作風底色。
從圖紙到現實,從建設到運營,黨支部始終以“釘釘子精神”全程把關。建設階段,村“兩委”成員每日巡查施工質量,小到健身器材的螺絲是否緊固,大到320平方米空間的功能分區(日間照料室、就餐區、健身室),都反復推敲優化;9張適老化床位按老人身高定制,防滑地磚的顏色選老人最愛的暖黃色……點點滴滴的用心,讓互助院從“建筑”變成“家”。運營后,主導推行“集中就餐+日間照料”模式,制定管理制度,真正實現“有人管、管得好”。自今年6月12日試運行以來,河東村幸;ブ喝站⻊30位老人,最大容量可達60人,“早上過來活動筋骨,中午吃口熱飯,下午和老伙計嘮嗑”成了老人們的幸福日常。
從“空巢老人愁養老”到“互助院里享天倫”,河東村幸;ブ旱耐懽,是村“兩委”以作風轉變推動民生改善的有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