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 通訊員 許小萍)“110千伏臨疆變電站變壓器油溫正常,保護壓板投退正確,測控裝置良好。”6月24日,國網青海電力海西供電公司變電集控中心的屏幕上,實時跳動著400公里以外的變電站的運行工況。運維監控班班長張伯龍指尖滑過操作頁面,變電站設備各項參數快速切換并清晰呈現。
不過就是0.07秒,一場跨越數百公里的精準“把脈”順利完成。現在通過集控中心智能巡視系統,運維人員無需實地跋涉,變電站設備工況盡在“掌”中。
作為柴達木盆地重要的能源樞紐,海西境內現有110千伏公網變電站38座,分布在戈壁灘上,為工礦企業和居民生活提供穩定的電力。國網青海電力海西供電公司以設備管理數字化轉型為契機,以110千伏兌澤、馬海、臨疆、尕斯為試點,對17座變電站先后實施智能化改造,推出集“一鍵順控操作、智能巡視、輔助監控、五防系統升級”于一體的新型智慧變電站。
“以前變電站設備雖已實現自動化、局部可監控,但設備長時間運行中偶然出現的隱患,仍需依賴人工巡查和判斷。”國網青海電力海西供電公司運檢部專責馬健指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曲線介紹道。和傳統監控系統相比,集控中心采用智能化、數字化和智能輔助決策等關鍵技術,實現遠程對變電站設備運行狀態的智能巡視、設備監視、倒閘操作、預警信號推送、火災消防、一鍵順控等功能,讓運維人員有“千里眼”和“順風耳”,大大提高隱患處置能力、設備管控能力及主動預警能力。
“集控中心還實現主輔設備全面監控與聯動。”馬健說,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安裝在變電站設備上的各種“傳感器”就相當于“聽診器”和“溫度計”,24小時把控變電站的“脈搏”和“體溫”,0.03秒傳回集控中心,通過科學分析這些數據,能盡早發現設備“病灶”,把電網風險降到最低。
近年來,國網青海電力海西供電公司綜合運用多種新型傳感技術和物聯技術,將海量數據傳輸至站端現有輔控系統,實現設備信息的數字化;利用邊緣計算、建模仿真和人工智能釋放數據潛能,實現設備數據的可視化,為設備狀態評估、壽命預測和運維決策提供有力支撐,達到保障設備安全,減輕運維人員勞動強度,降低設備運維成本的目的。
“眼下我們正在探索遠程帶電監測等更深層次的應用。”馬健說,“在線監測系統通過整合物聯網、AI算法與邊緣計算技術,實現對變壓器油溫、局部放電、風機運行狀態等關鍵參數的實時采集與智能分析,可提前72小時預警潛在故障,將故障處理時間縮短至2小時內,最終實現‘全面自主可控、系統功能優化、設備全面監控、安全防護有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