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馬琴 攝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叁排鬧吳 張萍)6月29日至7月1日,“北斗引航心連心 民族團結手拉手”北斗科普研學活動在德令哈市舉行。來自西寧市虎臺中學的30余名師生參加為期三天的研學活動,在科技探索、紅色教育與民族團結交融的實踐中,收獲知識、感悟成長。
活動首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北斗知識微課堂率先開啟,點燃同學們對科學探索的熱情。抵達德令哈市后,研學團隊走進中國?青海清潔能源利用展示館與海西州博物館,在光伏矩陣中領略清潔能源發展的科技偉力,在巖畫文物間探尋歷史文化的深厚根脈。在海子詩歌館,30名學子在詩歌的韻律里尋找生命的熾熱與純粹。
在天文科普館內,通過球幕電影《星系演化》的沉浸式體驗,利用大口徑望遠鏡觀測月球表面、實操星象定位等實踐活動,同學們對“科技導航”有了具象化認知,科學探索的種子在心中悄然萌發。
在德令哈市第二中學,虎臺中學與德令哈市第二中學舉行結對交友儀式,并在以“生態監測中的北斗應用”為主題的知識講座中,向同學們系統揭示北斗技術在高原地區的廣泛應用。
在可魯克湖生態研學實踐中,青海省基礎測繪院技術骨干現場指導學生操作北斗高精度定位設備,開展“北斗尋寶+生態測繪”活動,同學們直觀感受到北斗技術在水資源監測、濕地保護等生態領域的重要價值,體會到科技服務生態保護的重大意義。研學團隊走進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在參觀學習中感悟到海西人民在建設祖國的進程中團結奮斗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在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學生們深入了解了我國射電望遠鏡陣列的前沿科研成果,通過“北斗研學手冊”分享學習收獲,并共同發出“將科技種子帶回校園,以知識力量報效祖國”的倡議,進一步深化此次研學活動的教育意義。
西寧市虎臺中學德育副主任馬斌說:“希望同學們能將研學中的收獲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帶著探索精神,繼續勇敢前進。”
科普研學活動過豐富多元的形式,向研學團隊全方位展現了青海省在科技創新、生態保護領域的積極探索,讓青少年在實踐中領會“科技興則民族興”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