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孫丹丹 通訊員 朱永成)“高溫易致設備老化,排查必須‘零死角’!”7月14日清晨7點,青藏鐵路公司格爾木駐地小院里,工班長朱海洋對著組員舉起線路圖,聲音穿透了戈壁的微涼晨風。3小時前,烏圖美仁站火災報警系統故障的緊急報修,讓這群平均年齡30歲的“藍焰戰士”迅速進入戰斗狀態——暑運高峰已至,青藏鐵路沿線的每一處消防設施,都是守護天路安全的“神經末梢”。
30℃+戈壁里的“拆彈”時刻
汽車在布滿碎石的沙土路上顛簸三小時后,正午的陽光已將戈壁烤得滾燙。剛跳下車,30多度的熱浪裹挾著砂礫撲面而來,朱海洋額頭瞬間沁出汗珠,卻顧不上擦——烏圖美仁站的站房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正“沉默”著,應急照明燈也失去了光亮。
“線路板積灰短路了!”拆開感煙探測器外殼,細密的灰塵與砂礫裹住元件,朱海洋一眼鎖定癥結。萬用表表筆搭上線路的瞬間,豆大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砸在布滿灰塵的設備上暈開一小片濕痕。他屏住呼吸清理灰塵、加固元件,身旁的賈祝軍則蹲在地上,對每一個手動報警按鈕做“體檢”。當“嘀——”的報警蜂鳴聲刺破悶熱,應急燈重新亮起暖光時,兩人滿是油污的臉上,終于綻開與燈光同頻的笑容。
這不是個例。暑運期間,高溫與風沙雙重“夾擊”下,鐵路沿線消防設施故障率驟增。這群年輕人練就了“看灰塵識故障”的本領:“戈壁風沙細如粉末,會順著縫隙鉆進設備,就像給線路板蓋了層‘棉被’,不及時清理隨時可能‘罷工’。”朱海洋擦著汗說,每次搶修結束,藍色工裝上的鹽漬都像地圖般縱橫交錯。
2850公里的“天路體檢”
作為青藏鐵路重要樞紐,格爾木管轄的鐵道線像一條鋼鐵巨龍,蜿蜒穿梭于海西州的草原與戈壁間。朱海洋所在的消防班組,就像巨龍身上的“巡檢神經”:每月要為27處站房、9處變配電所做維保,每季度給格庫線21個通信機房、39個供電機房做全面“體檢”,單次“護航行動”長達12天,行駛里程約2850公里。
“格拉線的凍土區要防線路凍裂,敦格線的隧道要查煙霧傳感器靈敏度,格庫線的機房得跟風沙‘打持久戰’。”朱海洋的工作筆記上,密密麻麻地記著不同路段的“脾氣”。暑運以來,客流量激增讓他們的腳步更急了:白天頂著烈日排查設備,夜晚借著車燈檢修線路,工具箱里的萬用表、螺絲刀,磨得比戈壁的石頭還亮。
車燈照亮的“天路守望”
夕陽西下時,烏圖美仁站的報修單被畫上勾,朱海洋帶隊駛離站臺。車窗外,鐵軌在余暉中泛著金光,車燈則提前刺破暮色,照亮下一段路程。車廂里,年輕人們聊著剛才搶修的細節,笑聲混著發動機的轟鳴——這是他們暑運里的普通一天,卻也是守護天路安全的日常注腳。
從格爾木樞紐到唐古拉山口,從敦格線隧道到格庫線機房,這群“藍焰戰士”的身影,總是出現在最需要的地方。當南來北往的列車載著旅客奔馳在青藏鐵路上,很少有人知道,在戈壁的烈日下、在深夜的鐵軌旁,有這樣一群年輕人,正用沾滿油污的雙手,為每一段旅程筑牢消防安全的“隱形防線”。
暑運仍在繼續,車燈照亮的鐵道線上,“藍焰護航”的故事,每天都在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