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通訊員 滿都爾娃)“沒想到困擾我們多年的小區‘辦證難’的‘老疙瘩’,這么快就解開了!”看著手中嶄新的不動產權證,德令哈市怡景小區居民李秀梅難掩笑意。這是海西州以“開門教育”破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生動一幕。自開門教育開展以來,海西州以實打實的整改成效,讓“問題清單”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賬單”。
聽民意:從“悶頭干”到“敞門聽”,架起連心橋
“都蘭縣涉外賓館登記不規范,能不能給工作人員補補‘課’?”“大柴旦鴻運花苑的下水道總堵,下雨天一樓住戶家里能‘養魚’!”……在海西州,一場場“聽八方言·辦百姓事”座談會正成為連接民心的重要紐帶,群眾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掏心窩子的“吐槽”被一一記下,也被視作反映民生的“晴雨表”,認真標注、分類存檔。這種“不打官腔、不走過場”的交流,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說了不白說”的誠意,也讓基層的聲音真正走進決策視野。
為讓群眾“敢說話、說真話”,海西州撒開一張“立體傾聽網”:省、州社會監督員帶著“放大鏡”深入基層,10個州級學習教育聯絡指導觀測點充分發揮“前沿信息哨”作用,從不同角度聽取基層意見建議;黨員干部蹲在田間地頭、守在社區廣場,用“拉家常”代替“念稿子”。從格爾木的戈壁礦區到茫崖的石油小鎮,從烏蘭的枸杞田地到天峻的牧民帳篷,群眾的每一條訴求都被鄭重簽收。這種“全方位、無死角”的傾聽,讓原本散落在基層的“細碎事”,匯聚成了關乎民生的“大盤子”。最終梳理出作風建設、民生保障等6大領域162條“問題清單”。
從“悶頭干”到“敞門聽”的轉變,不僅讓決策更接“地氣”,更在干部與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看得見、摸得著的“連心橋”,讓每一份民生期待都有了落地生根的可能性。
解民憂:從“紙上改”到“實地辦”,啃下硬骨頭
“問題不解決,清單就銷不了號!”海西州立下“軍令狀”,州級專班每周調度推進、每月通報進度,13份轉辦通知精準“派單”,26個行業部門協同聯動“接單”,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房產證辦證難?德令哈市成立專班“掛圖作戰”,及時打通怡景、唐古拉小區等多個小區的辦證堵點,順利完成首次登記、轉移登記等工作程序。如今,全市絕大多數存在辦證難問題的小區居民拿到了不動產權證,一本小小的房產證讓老百姓吃下了“定心丸”,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涉外服務弱?都蘭縣“靶向補課”,邀請專業人員手把手教識別境外證件、規范信息錄入,還為旅游從業者開設“能力提升小課堂”,如今涉外登記準確率大幅提升。
——生活堵點多?大柴旦行委相關部門組織施工隊深入鴻運花苑排查下水道,把脫節、淤堵的管道全部換成新的,居民再也不用雨天“蹚水回家”;茫崖市為快遞小哥繪制“專屬地圖”,樓號、單元門一目了然,送貨效率提高三成;烏蘭縣校門口多了“護學崗”和專用通道,上下學時段“人車擠成一團”的亂象成了過去式。
截至目前,各類反饋問題及意見建議整改推進有序。省級觀測點反饋問題已完成整改4條,省級監督員反饋問題完成整改5條;州級社會監督員反映問題完成整改15條,州級觀測點反映問題完成整改6條,“聽八方言·辦百姓事”座談會收集的意見建議已辦理完畢87條,隨著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一條條建議落地生根,背后是群眾滿意度的節節攀升,更是一張張愈發舒展的笑臉。
暖民心:從“各自為戰”到“合力攻堅”,織密幸福網
旅游旺季來了,外地游客的“小煩惱”成了海西州的“心頭事”。群眾代表提議“少收點停車費、多些人情味”,住建部門立馬行動:除格爾木部分外包停車場外,全州停車場免費開放,州交警支隊通過制作“柔性執法、輕微處罰”短視頻,對外地車輛輕微或一般交通違法行為“先教育、后警告”,讓游客真切感受到“海西溫度”。
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海西州各級部門的“攥指成拳”。橫向看,住建、公安、文旅等部門打破壁壘,對跨領域問題“聯合會診”;縱向看,州到縣、縣到鄉“層層接力”,歷史遺留問題“掛圖銷號”。
海西廣大干部將務實的作風轉化為枝葉關情的自覺行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將溫暖送到尋常百姓家,送到群眾心里,用一件件民生實事,在柴達木大地上寫下“人民至上”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