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海西州人民熱情迎接浙江省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潮新聞記者 吳越 攝
潮新聞 記者 王逸群 吳越七月的高原,風拂過柴達木盆地的戈壁,也帶來了東海之濱的深情。
7月27日,浙江第六批50名援青干部人才抵達青海,開啟為期3年的援青工作。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群眾,為最熟悉的浙江“親人”獻上湛藍的哈達。
2010年,浙江對口支援青海海西州的號角吹響。15年來,238名援青干部人才,一棒接著一棒,修建工程、招引項目、培育產業。
如今,新一批援青干部人才跨越山海,接過“接力棒”。這一路,長風聽見,山水作證。
一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曾幾何時,德令哈這座海西州府所在地,因詩人海子的詩句被知曉,卻少有人識其真容。
如今,在浙江援青力量的持續推動下,德令哈走入更多人的心中。“我們以海子詩歌IP為核心,堅持辦海子詩歌節,讓德令哈‘詩與遠方’的浪漫形象更加鮮明。”第五批援青干部吳琳說。
六屆詩歌節,讓四面八方的人因海子相聚、為詩歌奔赴;杭州創作團隊編創的愛情主題舞臺劇也正在打磨,計劃明年首演。
這里,早已不是海子筆下“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
15年來,這樣的改變,一點一滴浸潤海西,也讓這片土地逐漸為人所知。
曾經的海西,交通不便、民生項目不足、產業基礎薄弱,既制約著本地發展的腳步,也阻斷了與外界交融的通道。
自2010年開始,浙江選派第一批干部對口支援海西,此后一任接著一任。30.98億元資金,407個援青項目,恰似璀璨星辰,在大漠深處熠熠生輝。
茶卡鹽湖·茶卡天空壹號景區 浙江援青指揮部供圖
茶卡鹽湖·茶卡天空壹號景區,如今已是爆火的現象級文旅IP。從荒灘寂寥、垃圾散落、配套匱乏的小景點,到游人如織的景區,背后有浙江省援青指揮部的牽線搭橋。
此前,湖州市交通集團完成對茶卡天空壹號景區的控股收購。去年,第五批浙江援青干部錢杰又引進湖州市長興傳媒集團參與景區管理運營。設計高空玻璃水滑道、高原死海漂浮館等游玩項目,還引入了星空屋、房車營地,打造體驗式綜合型景區……去年,景區接待游客達133萬人次,實現營收1.1億元。
漫步在海西街頭,更多的“好風景”隨處可見,也改變了當地人的生活——
浙江援建資金投入最多的單體項目海西州高級中學,優美的校園環境、齊全的教學設施,緩解了當地高中就學難、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
格爾木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醫師佩戴AR眼鏡,通過遠程系統將患者病情實時傳輸至千里之外的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實現“云端會診”;
天峻、都蘭和烏蘭3縣的游牧區,千余戶牧民告別“四季一頂帳篷、逐水草而居”的漂泊歲月,搬進窗明幾凈的定居房。
浙江援青干部人才在海西留下奮斗足跡——無論是真金白銀的投入、真抓實干的幫扶,還是一個又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都如汩汩清流,切實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實實在在滋潤了每一寸土地。
二
從產業特色到民生項目,每個領域、每個工作組都有清晰的年度規劃目錄。眼下,新一批援青干部人才正著力探尋當地特點、浙江優勢與海西需求的精準銜接。
“我來海西為什么,到了海西年做什么,離開海西留什么?”每位援青干部人才都在思考這樣一道題。從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們便已開始用行動作答。
15年來,浙江將既注重物質改善,又注重精神共富;既注重項目建設,又注重制度設計的民生工作經驗,運用于對口援青實踐中。
“起初對口支援更多聚焦基礎需求,但現在需求重心已轉向‘組團式’支援、‘造血式’項目、‘互嵌式’平臺的注入,需要浙江持續賦能。援青的方式方法也在隨之迭代。”第五批浙江援青指揮部指揮長詹茂偉向新一批援青干部人才介紹,對口支援要更加注重需求對接、資源共享、項目共建,堅持精準施策、系統管理、久久為功,推進對口支援從“單向輸血”向“雙向共生”轉變。
這些,也將繼續成為浙江援青工作重點。
接下來,浙江省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將聚焦重點領域精準發力,加快推動特色產業突破,助力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六批浙江援青干部、都蘭縣委副書記、副縣長張斌,此前在嘉興平湖工作。來到農牧業大縣都蘭,他計劃將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及嘉興、平湖的實踐成果,因地制宜落地。“希望通過我們努力,能讓農民增收、村集體變強,共享沿海發展成果。”張斌說。
27日,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抵達西寧后,第一時間開會研究、謀劃部署新一輪支援工作。他們帶著責任、帶著感情全身心投入援青工作,答好援青的海西之問。
第六批浙江援青指揮部指揮長姚海濤對援青工作充滿期望。他表示,要把“中央要求、海西所需、浙江所能、群眾所盼”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援助項目,落到實處、抓出實效,跑好新征程,譜寫新篇章。
三
高原、風沙、戈壁、缺氧……這是每一位援青干部人才都要面臨的必修課。第六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也不例外。
初到海西州,他們都要克服高原的高寒、干燥、缺氧。但談及艱辛,大家總用指揮部門前的21字標語作答:“風沙大格局更大、海拔高境界更高、環境苦更能吃苦。”
不畏困難的精神,已深深刻在新一批浙江援青干部人才的骨子里。大家的每一分努力,都將讓高原的風霜化作溫柔的清風,讓人才、資金、技術煉成柴達木“聚寶盆”。
此次選派的50名援青干部人才,分別來自有關省部單位和設區市,經過層層推薦和嚴格選拔。接下來,他們將接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賽。
他們紛紛表示,要扎實做好產業發展、智力支援、民生改善等工作,在服務當地高質量發展上作出新貢獻。
針對海西在醫療、教育、人才、科技等領域的需求,對口援助的機制不斷迭代。今年1月,浙江援青指揮部出臺青海首個“小組團”援青工作機制,以制度化、可持續的人才支撐,不斷擴大對口支援的人才團隊。
“小組團”,指的是在援青干部人才以外,根據受援地需求組建小型團隊、援派中短期人才、拓展多種支援形式,如院士團隊工作站、名醫工作室、科技特派員等,形成支援新格局。
新一批援青隊伍中,32名專業技術人才,包括21名教師和11名醫生。“根據‘小組團’新機制,援青期間,我們還將發動后方力量,為高原百姓帶來更多更貼心的醫療服務。”此次擔任海西州人民醫院院長的浙江醫療專家張超說。
從浙江到青海,這場跨越3000公里的接力,早已超越了“支援”與“被支援”的定義,讓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心懷家國,奉獻青海,一批又一批援青干部人才接續前行。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努力踏在高原的需求上,每一滴汗水都融入浙青支援合作的長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