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肖雨欣)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風俗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隨著時代發展,一些陳規陋習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負擔。近年來,海西州積極推進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浸潤千家萬戶。德令哈簡約時尚的集體婚禮引領新風尚、百姓宣講大篷車引導群眾樹立文明節儉新理念、積分超市激活善行、村規民約深入人心、紅白理事會貼心服務、簡辦紅白事減負擔……海西大地,文明新風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為幸福減負,為發展注入新活力!
從“舊習慣”到“新風尚”的變化背后,藏著什么樣的故事?近日,海西融媒會客廳邀請海西州民政局干部王銳;德令哈市河東街道紅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四軍;德令哈市紅光村村民趙萬珊3位嘉賓一起聊聊移風易俗那些事兒。
記者:趙大哥,近幾年紅光村在移風易俗方面變化很大,您作為村里的一員,和我們分享一下,這些變化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不同?
趙萬珊:最近幾年,我們紅光村的兩委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給村里的老百姓辦了許多的實事,把移風易俗直接辦到家家戶戶。村里有紅白理事會,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紅白理事會就會提供場地,購買所需物資,理事會桌椅板凳、鍋碗瓢盆一應俱全,氣、電、水均由村委會承擔,不收一分錢。以前紅白事在自家辦,有些人家會覺得別人家辦得好,自己家不比別家辦得盛大也要與別家相當。酒席要有“八盤”“十二碗”“八大碗”,攀比現象非常嚴重。在村兩委的帶動與號召下,現在攀比現象越來越少,也給大家減輕了負擔。有些人家過節或者老人賀壽也會來紅白理事會辦。
記者:劉書記,能給大家講講紅白理事會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的一些發展情況和推進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
劉四軍:紅光村在全村父老鄉親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發展得都不錯。但是一些陳規陋習依然存在,不僅給村民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家庭的矛盾。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就以紅白事改革為突破口,修訂了合理可行的村規民約,并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發動黨員帶頭示范,引導村民慢慢地轉變觀念。剛開始大部分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大家認為,這是傳統的老習俗、老規矩,不愿意輕易改變。所以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平時搞活動,組織村民學習外地移風易俗帶來的好處,組織大家算大操大辦當中的經濟賬、人情賬,慢慢的大家也就接受了。現在村民辦紅白事基本按村規民約規定執行,辦得既簡單、又與時俱進。同時,有些村民主動承擔起移風易俗宣傳員的責任,這也是我們做這項工作到現在的轉變。
記者:紅光村作為全州鄉村振興的“文明樣板”在移風易俗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除了成立紅白理事會外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劉四軍:我們在前期組織村民代表、黨員,召開座談會、意見征求會,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多次修改完善村規民約,F在的村
規民約和平時遵守規章制度和評先評優、集體福利相互掛鉤,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力。推進村民“積分制”,把移風易俗內容細化到考核事項中。比如遵守村規民約,包括紅白事簡辦、尊老愛幼、遵紀守法都有加分減分事項,一個季度評定一次,總分作為考量村民是否履行村民義務的基本標準,達到分值的村民給予獎勵。同時,提供惠民便民措施,降低村民辦紅白事的成本。
記者:作為村里的帶頭人,您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是如何發揮關鍵引領作用的?
劉四軍:首先要求村兩委和全體黨員帶頭示范,帶頭遵守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相關制度要求,有效形成引領示范效應。就以我個人來說,今年我女兒的婚事,前期我省略、簡化了很多青海人的嫁女程序。從雙方見面到最后,雙方只舉辦了訂婚儀式,婚禮所需花銷由我和男方共同承擔。我的考慮是:一方面降低女兒他們以后的生活負擔,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二來作為支部書記,也要在全村起帶頭作用。
記者:為了更好地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咱們海西州出臺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移風易俗促進條例》,王先生能給我們講講條例出臺的有關情況嗎?
王銳:為了將移風易俗更好地推進下去,根據2023年州政府立法計劃,我們把移風易俗推進法制化,用法制手段約束群眾,更好地規范做事。在2023年5月啟動移風易俗立法工作。啟動之初我們根據海西實際,到各鄉鎮、村里、還有市縣,查閱相關資料,如《海西州志》《格爾木志》,有針對性的對哈薩克族馬海村、具有蒙古族代表的德令哈市、烏蘭縣,還有藏族代表的天峻縣進行實地調研。調研后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掌握一手資料。最終在2023年9月,形成移風易俗初步征求意見稿,很完善的將法律規定的、政府主導的內容,還有群眾需要遵守的東西寫進去。最終在2024年9月經省人大批準,法條在2025年1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
記者:剛剛趙大哥提到的接受度問題以及劉書記所說推進難的問題如何解決呢?
王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移風易俗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條提到多部門聯動機制。民政、宗教、司法等部門共同推進落實移風易俗。民政部門辦理婚姻登記時,可以給群眾宣傳《條例》的基本內容,提高群眾知曉度。同時,借助司法部門進行法治宣傳。民宗部門引導宗教人士帶頭規范,做好移風易俗相關工作!稐l例》第十六條建立監督舉報機制,公開舉報方式,讓群眾監督,通過社會監督減少落實難的阻力!稐l例》第十五條將“積分制”寫進《條例》,這是海西州在擬定《條例》時的創新舉措,通過“積分制”法治化,引導群眾遵守村規民約的同時,落實“積分兌換”。通過第十七條規定,通過文藝演出、發動媒體宣傳報道,曝光移風易俗典型案例,讓群眾更好地遵守《條例》。
記者手記:移風易俗,是一場春風化雨的文明實踐。移風易俗不是減法,而是幸福的重新分配。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守護的“文明火種”。讓我們從一杯茶、一頓飯、一場婚禮開始,共同托起人間煙火里的文明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