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吳婷婷 李穎紅)八月的天峻草原,碧空如洗,賽馬場內塵煙飛揚。隨著裁判員一聲清脆的哨響,數十匹駿馬如離弦之箭沖向賽道。騎手們俯身貼背,馬鬃在風中翻飛成金色的旗幟,馬蹄踏起的黃沙在陽光下幻化成金色的霧靄。
這是天峻縣一年一度的“智閣魯如”賽馬會,是速度與勇氣的較量,更是血脈與文化的傳承。
人群中,一位身著藏袍的男子目光如炬——他是李加昂秀。
從小,在父親的教導下,他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布哈河畔的草場成了他的課堂。父親教他如何用膝蓋感知馬匹的節奏——“好騎手不是坐在馬上,而是要和馬融為一體。你能感覺到它的肌肉在收縮嗎?對,它要加速了。”教他辨認馬蹄印的深淺——“這匹馬昨晚沒吃飽,今天跑不快,別讓它逞強。”甚至教他聽馬的呼吸聲——“喘得像破風箱?快松韁繩,它要嗆著了……”
去年他是賽馬的選手,今年身份轉變,成為一名裁判。同時,他也是這片草原上馬背文化的見證者。
比賽前的一天,他獨自坐在馬廄里,摸著駿馬“白鷹”的鬃毛訴說著不舍,“老伙計,這次我不能和你一起并肩作戰了。”“白鷹”突然打了個響鼻,用鼻子輕輕蹭他的臉頰,仿佛在安慰他。
預賽這天早上不到9時,李加昂秀便早早牽著“白鷹”來到賽馬場,騎著它在賽馬場來了一圈熱身。李加昂秀的母親也來到現場助威。“不要心急,它就是我們的好伙伴,一定會配合完成好比賽。”母親一邊叮囑,一邊撫摸著“白鷹”的鬃毛。
隨后李加昂秀將“白鷹”交給表弟吉合太說道:“比賽前的熱身已經做完了,待會上場就交給你了。”
“加速。”“沖刺了……”賽場周圍,歡呼聲和吶喊聲此起彼伏。
來自廣東的游客陳仁常,早早就在賽馬場等候,他和家人想在現場一睹駿馬之鄉的賽馬。他說:“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賽馬,現場看真是千軍萬馬奔騰的感覺,我們都很期待。”
從賽道到裁判席,他在用另一種方式延續對賽馬的熱愛。
“阿爸,我們的‘白鷹’進決賽了嗎?”
“這次比較可惜,就差一點點。”
女兒扎西楊宗看見父親和馬匹回到牧區時,急忙上前問道。
隨后,扎西楊宗便走上去,輕輕撫摸“白鷹”的頭說:“沒關系,我們好好訓練,明年再上場比賽,我們一定能贏。”
這是草原上的永恒蹄聲。草原的風掠過經幡,帶來遠處馬群的嘶鳴,在這片被駿馬眷戀的土地上,傳承的故事,像布哈河的水,流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