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融媒通訊員 馬彩萍 攝
海西新聞網訊(海西融媒記者 馬琴 通訊員 馬彩萍 馬俊杰)近日,格爾木市郭勒木德鎮紅柳村仁達合作社的800畝大田土豆迎來豐收季,經實地測產,畝產高達7000斤。這一顆顆在戈壁灘上生長的“小土豆”,如今變身為連接城鄉的“金豆豆”,帶動了村民增收,讓市民享受到了實惠。
金秋時節,紅柳村的田野里處處是豐收的忙碌景象。轟鳴的土豆收割機在田間穿梭,履帶碾過平整的田壟,翻土鏟將埋藏在地下的土豆連帶著濕潤的泥土翻出,一顆顆圓潤飽滿、色澤鮮亮的土豆滾落在田里,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清香。
“今年我們種了近800畝土豆,目前生長周期較短的白心土豆已經成熟,這兩天正在集中采收。”紅柳村黨支部書記李國善介紹說,合作社今年精選了青薯9號、青薯10號、魯薯三個優質品種。同時,還開辟了18畝試驗田,經過對比觀察,已有多個品種表現出耐貧瘠、耐旱的特性,適合在格爾木沙漠區域大面積推廣種植。
采收現場,除了忙碌的社員外,還聚集了不少專程趕來的市民。大家仔細挑選,將滿意的土豆裝進袋子。“每斤只要一塊錢,不管買一斤還是一噸,都是這個價。”李國善說,合作社將一部分優質土豆銷往外地,另一部分以批發價面向本地群眾銷售,實惠的價格讓大家滿載而歸,不少市民一次買下十幾袋,打算囤起來過冬。
“我早上8點就開車過來了,這兒的土豆新鮮,吃著好吃。自己撿不僅可以選擇好的,還可以體驗‘收獲’的樂趣。一斤才一塊錢,比其他地方便宜,家里人都愛吃,我特意多買了些儲存,冬天燉牛羊肉、做炕鍋土豆都方便。”市民汪源福說。
合作社的臨時稱重處同樣熱鬧,電子秤上不斷跳動著數字,社員們麻利地為土豆稱重、計價,掃碼收款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而在田間一角,李國善架起手機,通過快手、抖音平臺開啟直播,鏡頭對準豐收的土豆田和熱鬧的采收場景,向網友講解精細化種植技術,介紹沙地土豆的優良品質,熱情邀請大家前來體驗、購買。
據悉,合作社對采收中篩選出的小土豆、品相不佳的土豆也“物盡其用”。每天下午,兩臺馬鈴薯收割機會將這些土豆全部裝入噸包運至倉庫。待大田采收結束后,這些土豆將被送入加工車間加工成土豆淀粉,用來制作粉條,加工產生的薯渣,則直接送往合作社的養殖場,成為豬、牛、羊的飼料。“我們形成了‘種植—加工—養殖的循環農業模式,所有資源都能‘吃干榨盡’,沒有一點浪費。”李國善說。
從400畝到800畝,從單一品種到多元布局,仁達合作社憑借生態種植實現高產,以“田間體驗”架起城鄉橋梁,用循環農業提升資源利用率。目前,800畝土豆采收仍在持續,這些帶著泥土味的“戈壁金豆”,不僅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更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為戈壁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