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鐵二十三局承建的“三北防護林”2025年青海省都蘭縣香日德河流域荒漠化治理工程二標段正式開工。作為青海省防沙治沙納入國家“三北”工程規劃后,都蘭縣乃至海西州首個央企承接的荒漠化治理項目,工程將以“工程固沙+植被恢復”模式,為柴達木盆地生態保護修復提供實踐支撐。
據悉,該項目由中鐵二十三局農林生態分公司主導實施,中標金額6702.61萬元,工期122日,建設范圍覆蓋都蘭縣香日德鎮、宗加鎮、香加鄉,建設單位為都蘭縣林業和草原局。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生態屏障,近年來受干旱、風沙影響,局部沙化土地擴張,不僅威脅區域生態安全,也制約當地農牧業發展,此次治理工程針對性解決這一問題。
開工儀式后,項目方同步召開技術交底會,向勞務隊明確核心要求:施工需嚴格遵循“固沙先行、植綠跟進”流程,稻草沙障必須在10月底前完成鋪設——因11月當地進入凍土期,低溫將導致施工停滯;材料需符合耐風蝕、抗老化標準,灌木苗栽植前需經浸泡促根處理,確保成活率;質量管理中,沙障鋪設平整度、苗木定植深度等關鍵指標需全程留痕驗收。
根據工程規劃,項目將實施4.57萬畝工程固沙,配套栽植227萬株耐旱灌木,同步開展0.06萬畝退化林修復和0.91萬畝封沙育林育草,布設5.6萬米高立式HDPE阻沙網,構建“阻沙—固沙—護綠”完整治沙鏈條。這一模式既契合“三北”工程“科學防沙、精準治沙”要求,也能通過植被覆蓋提升土壤涵養能力,逐步改善沙區生態環境。
作為中鐵二十三局首個“三北”工程建設項目,其施工經驗源自前期生態治理實踐:此前承建的拉薩南北山營造林項目已進入48個月撫育期,龍泉山生態保護修復暨國家儲備林項目(2021年12月啟動,中國鐵建目前最大國儲林項目)更形成成熟的林草修復技術體系。項目負責人表示,將嚴格按照都蘭縣林草局及監理要求推進施工,確保工程質量達到荒漠化治理國家標準,為海西州沙化土地治理提供可復制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