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青海新聞9月17日電 題:自然結晶+物理加工 純凈茶卡鹽從源頭到餐桌
作者 李雋 楊驊
茶卡湖鹽,來自億萬年時光的沉淀,飽含自然結晶的純粹,風從青藏高原將陣陣自然咸香吹向祖國大地,以高原臻品饗大江南北之食客。
歷史之久 沉淀歲月風華
茶卡湖鹽開采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因顏色白中泛青,一直以來也被稱為青鹽。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開采,且已在西北、中原地區享有盛譽,而且在《晉書》《隋書》中,也多有記載。
《西寧府新志》上也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本草綱目》《紅樓夢》中,都有青鹽藥用洗漱的記載,明朝醫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西海有鹽池,所產青鹽即可明目、消腫。”清雍正二十七年(1749年),茶卡鹽湖的鹽納入政府管轄開采。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鹽源地,茶卡湖鹽曾通過駝隊遠銷西域,從駝鈴陣陣、絡繹不絕的鹽馬古道,到汽笛聲聲、欣欣向榮地走向世界。
自然之純 孕育調味本真
茶卡湖鹽來自“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的青藏高原東部——遙遠的青海,神秘的北緯36°線上的茶卡鹽湖,那里海拔3100米,被稱為“天空之鏡”,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是高海拔、無污染的天然露天食鹽礦。
茶卡湖鹽的形成經歷了億萬年時光的自然沉淀,青藏高原日曬強烈、干燥、蒸發量大的氣候,使得這里的鹽分濃度極高,同時也保證了鹽的品質。鹽層富含多種礦物質,不經過任何化學處理,保留最原始的純凈狀態。同時,茶卡湖鹽極易開采,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高原純凈風土的饋贈——天然結晶鹽。
“鹽系天成,取之無盡”“用勺子舀出,曬干就成。”在古人與今人變換之間,在鐵勺與全自動機械變換之間,茶卡湖鹽從未改變,依然是億萬年前的茶卡湖鹽,唯一變換的是搬運工和搬運方式!
古人有的用鐵勺撈取在集市口貿易,有的用鐵勺撈取供自己享用,今天的茶卡湖鹽順應時代發展,將鐵勺采鹽升級為雙刀輪采鹽船采鹽,毫無改變青藏高原湖鹽特有的風味,也毫無改變純天然、無污染的優良品質,青海湖鹽、茶卡3100、茶卡湖鹽三大系列17款產品,讓食客的餐桌更加豐富多彩,讓每一道菜都彌漫著大自然饋贈的詩意。
加工之簡 搬運自然饋贈
雙刀輪采鹽船源源不斷將鹽蓋之下的自然饋贈采出,通過運鹽船運往岸邊坨地,坨地的鹽堆高聳入云,經過淋鹵與晾曬,積攢咸鮮的濃厚風味,再經過“三洗三破”和無塵車間分類包裝就成為豐富人們味蕾的上等食鹽——全國鹽行業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綠色食品A級產品,同時通過了國際清真和美國FDA等多項體系認證,綠色、天然、生態、健康品質的茶卡湖鹽。
這里的每一粒鹽都像微縮的雪花,在陽光下閃爍著淡青色的光澤,這是高原特有藻類與鹽晶共生形成的自然現象。青海省文史學者程起駿說,這種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
如今,達到食藥級標準的數字化無塵生產車間晝夜不停,完全依靠自然結晶,不含任何抗結劑和添加劑,保留了鹽湖最原始的風味和礦物質成分的茶卡湖鹽源源不斷產出,立袋包裝、平袋包裝、袋裝、箱裝,所有包裝工序在全自動生產線上一氣呵成,經過皮帶運輸和ABB機械手,被AGV自動導引叉車整齊排列,以品質優良、口味純正走向國內外食客的餐桌。
匠心之守 守護舌尖安心
青海鹽業茶卡制鹽分公司為確保各類鹽產品安全與質量,建立了食用鹽質量安全電子追溯系統,接入了全國食鹽電子防偽追溯服務平臺,為每袋鹽賦予“數字身份證”,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追蹤與溯源。
從一池鹽水到灶臺煙火,茶卡湖鹽的每一步都清澈可尋。當廚房里升騰起人間煙火,灶臺上的茶卡湖鹽便開始蠢蠢欲動,精美包裝上那串獨一無二的數字里有茶卡湖鹽的成長之謎,掃碼的瞬間便能回溯從鹽湖到餐桌的全部旅程,讓食客用得放心、吃得安心。